基层对台联谊与新农村建设
民革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民主党派之一,肩负着参政议政、社会调查,反映社情民意,利用特色,加强与去台人士的联系,认真做好对台宣传、联络联谊等各项重要工作。
随着时间的推移、形势的变化,需要更多地注重与去台人员的第二代、第三代的联系。作为基层市委来讲,真正要做好这项工作,的确是困难多多,主观客观因素相对制约。从我们所经历过的各个时期的对台联络联谊工作的情况来分析,有一些粗浅的看法。
一、抓住机遇,利用资源开展工作
民革株洲市委是1986年成立的,第二年即1987年11月正好是海峡两岸关系松动,解冻走向缓和的大好时期,台湾当局允许去台人员回大陆探亲,随后有条件的开放大陆亲属去台探亲探病等。这在两岸封闭38年之后的开放,亲人团聚,每位返乡探亲的台湾同胞都有一篇真情故事感动两岸同胞。当时市委抓住这一契机,党员中的台胞回乡团聚之时,积极接待,建立友谊。创办“海峡情”报刊,向全国各地征文,将那些感人的真情跃然纸上、见之报端,得到很好的社会反响。
通过接待台胞,了解到台胞在书画界有一些知名度较高的人士,此后便在1990年10月成功地组织了台湾书画界朋友访问湖南株洲,接着又推荐当时株洲的小书法家访问台湾,可算是迈出了邀请以团队的形式访问株洲的第一步。当时负责联络工作的同志,利用去台探亲的机遇,回访了几位书画界的朋友,进一步加深了与他们的情谊。
二、感情断代,枯木必将逢春
由于台湾当局至今仍没有开放直接“三通”,对于大陆的亲人去台湾探亲仍限制在所规定的一等亲之列。
作为去台人士的第一代人,时间又过去了十多年,“情债”已还,该了的情结已了,况且他们也大都年事已高。至于他们的第二代、第三代,可以说都对祖籍已没有印象,感情缺失。没有往来便没有感情,这就印证了那句古话:“远亲不如近邻”。即算是我们党员中个别同志因私去过台湾,最多也只能住上二个月的时间,当时是可以保留着一段深刻的记忆,但时间长了,同辈份的还可以留住,作为第三代人就根本把你淡忘,重新冰封。
根据形势的发展,两岸的交流必将是向着符合两岸人民利益的方向发展,困难只是暂时的。因为两岸都理解孙中山先生的那句铭言:“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币虼?,我们需要调整思路,以应对台湾对等交流所准备的相应措施,建立相对应的机构,只等两岸“三通”直航,民间的组织互访,亲朋好友的联谊,那必将是枯木逢春,一派生机。
三、对台联谊中的新农村建设
新农村建设是标志着社会进步的具体表现,在改革开放之初,农村逐步解决了吃饭问题,台胞回乡探亲,所到之处还是相当贫困,突出的矛盾表现在饮水卫生、医疗条件、教育水平、卫生状况,所以中央及有关部门曾先后提出农村改水、改厕,之后便是村村通电,电视、电信逐步到位,台胞回乡反映最为强烈的是饮水及如厕的问题,现在这仍旧在许多乡村得不到改变。我们所接待的年轻一代的台胞到乡下探亲,最不习惯的是厕所的卫生,住房、饭菜差一点,可以将就几天没事,但厕所卫生问题是他们一天也待不下去的。
另外一个突出的问题是农村的基础设施,比如说公路建设。最近这两年,据考察湖南有的县、市乡村基本上已达到了村村通公路,而且是比较标准的水泥路面,如果再在饮水、厕所、沼气燃料等方面下点力气进行指导改造,那么农村的面貌可以说改革发展已经达到了一定的效果,新农村建设也就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到那时,我们也可以理直气壮地邀请台胞们到乡下走走看看,来欣赏我们的社会主义新农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