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主义推翻一种帝制
纪念辛亥革命一百周年征文
公元1911年10月10日,是辛亥革命暴发的日子,至今己有100年。历史领袖孙中山、黄兴等人,领导武装起义,在武汉打响了第一枪之后,革命形势声势浩大,席卷全国,一举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皇帝制,建立起“民族、民权、民生”为基础的“三民主义”理念。在“三民主义”的思想指导下,成立了中华民国,制定了建国大纲,从此“天下为公”被人民所接受。
在此之前,公元1840年以后,中国曾两次发生鸦片战争。清朝皇帝腐败末落,慈禧太后垂帘听政,后撑控朝中大权半个世纪,宦官当道,大臣昏庸无能,民族遭受侵略,受尽凌辱,国家主权被外国侵略者所控制,无条件的签订卖国条约,每年无偿地向入侵者奉献黄金、白银,民权丧失,民不聊生。在这种动荡的历史社会中,各种反清势力风起云涌。
1851年,以洪秀全为领袖的农民起义在广西桂平县发起反抗。定国号为“太平天国”,起义军称“太平军”。至1862年,太平天国不仅沉重打击了清朝的统治,还同外国侵略者进行了坚决的斗争。但因没有一个正确的主义作为指导思想以失败而告终。
1860年初,清朝统治集团中,为了抵御外国侵略者,掀起了洋务运动。在地方有曾国藩等积极响应,主张必须学习西方的先进军事技术。认为“目前之患在内寇,长久之患在西人”;主张“外敦和好,内要自强”;如果不“求富强”,中国将不能自立。这种单一的军事思想也不能作为立国之本,更不能改变封建社会的皇帝专制。
1898年,山东冠县义和团首领赵三多打出“扶清灭洋”的旗号,揭开了反帝运动的序幕。这一口号鲜明地反映出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侵略,挽救民族危亡的强烈愿望,对于动员群众参加反帝斗争有号召作用。但笼统地提出“灭洋”具有盲目的排外性,不能把群众斗争引向正确的道路;“扶清”又容易使人放松对清朝政府的警觉。到1900年8月,清政府下令清军“铲除”义和团,并请八国联军“助剿”,在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下,义和团运动失败。
1898年6月,光绪皇帝诏见康有为,还令谭嗣同等人士直接参与“戊戌变法”;主要从经济、政治、文化、军事四个方面进行了改革。这一维新派的改革措施触犯了封建顽固派和大部分旧官僚的利益,因而遭到守旧势力的强烈抵制和反对。结果只维持了百日就废除了。戊戌变法是一场救国图存的政治改革,又是一次思想启蒙运动,它有利于社会的进步。但它的失败说明,走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的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主义社会的中国是行不通的。
综上所述,不管是农民起义,还是皇帝主张变法;不管是从军事上加强建设,还是从政治上进行改革。都没有从根本上解决救国图强的首要问题。而这个首要问题就是要推翻清朝统治,建立一个新的民主共和国。而最终解决了这个首要问题的是“三民主义”
1905年8月,孙中山在日本东京以革命团体光中会为基础又成立了中国同盟会。这支革命的队伍,为了实现早己提出的“振兴中华”的口号,完成早己确立的推翻清朝的斗争目标,孙中山再次提出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纲领。并把这一纲领阐明发展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简称三民主义。它是孙中山领导民主革命的指导思想。民族主义就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是用革命的手段,推翻满洲贵族的统治;民权主义就是“创立民国”,是三民主义的核心,它要求推翻君主专制政体,建立民主共和政体,由国民选举总统和议员;民生主义就是“平均地权”,办法是核定地价,照价纳税,涨价归公,不使少数人垄断国民财富。
“三民主义”被一些爱国将领、智士仁人所接受,这激发了他们的斗志,鼓励了他们的士气,指引了他们的革命方向,为建立一个“三民主义”的好国家而奋斗。就是这种理念,才彻底推翻了封建皇帝制,建立了中华民国。
“三民主义”是当时最进步的主义,它体现了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三民主义”是当时最符合国情的主义,它体现出一种实事求是的唯物主义辩证法;“三民主义”是当时最能表现“天下为公”的主义,它体现了唯物主义的发展观。但是“三民主义”不是最先进的主义,自从从马克思主义传播到中国后,共产主义才是最先进的。
任何一种腐朽的制度必然被另一种符合当时社会发展需要的新的理念所取代,被广大民众所接受、所掌握、所理解了的新的理念都会创造出一个新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