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我市部分企业招工难问题的调查与思考
今年7月以来,我们到各县区采取走访企业和劳动者、填写调查问卷、召开座谈会、查阅相关资料、听取情况介绍等方式进行了用工调查。这次调研活动中,我们对本地有就业愿望和就业能力而没有就业的人员2309人、本地缺工严重的用人单位544家进行了走访调查。调查结果表明,我市人力资源市场劳动力需求持续增长,企业生产性用工得到一定的满足,用工缺口与第一季度相比趋于缩小,就业形势稳定。
一、我市劳动力就业基本情况
我市总人口约618万人,共有劳动年龄人口366.28万人;常年外出务工人员138.1万人,本地劳动年龄人口228.18万人(其中,机关事业单位15万人,高中以上在校学生14万人,其他人员199.18万人)。农村常年外出务工约138万人,农村富余劳动力约有58.9万人。全市城镇新增就业7.5118万人,登记失业人员8.0116万人,就业困难人员3.1511万人(含已经安置到公益性岗位上的“4050”人员、残疾人、退伍军人、离校未就业大学生等0.5232万人)。
二、本地企业用工基本情况
我市共有各类企业6622家,本地职工总人数约51万人,其中男职工23.17万人、女职工27.79万人。企业用人需求主要集中在制造、加工、批发和零售、住宿和餐饮、建筑等行业。这次缺工调查,各县区上报缺工企业544家,缺工28163人,其中普工18564人、技工8338人、管理人员794人。从用工需求来看,95.5%的招聘岗位集中在生产岗位和技术岗位,85%的企业对熟练工、技术工的需求量较大。
调查资料显示,我市企业在用工方面自身存在较多缺陷。如基本工资普遍不高,福利待遇不好,部分企业工作时间长,劳动强度大、工作环境差,为了赶货经常长时间加班的现象比较突出;社会保障不到位。我市承接产业转移企业多为招商引资企业,这些企业落户永州以后享受政府提供的系列优惠政策,一些企业甚至把不参加社会保险也当成了优惠政策,存在不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的现象,相当一部分企业不依法参加社会保险,不为劳动者缴纳社会保险费,或者只是选择对企业有利、缴费率低的工伤保险进行参保,吸引不了劳动者。
三、招工难问题存在的表现及原因分析
调查显示,目前我市承接产业转移企业招用的员工,92%以上是企业落户地的农民工,文化水平相对较低,一般都是初中文化居多,劳动技能相对单一,不能满足企业的需要,导致就业难;另一方面,企业使用员工逐渐从普工向技工过渡,技工的需求量不断增大,有经验的熟练工人供不应求,还有一些企业对员工的性别、年龄要求较高,导致招工难。
从员工年龄结构上来看,70后相对吃苦耐劳,对工作不是很挑剔;而80后、90后员工成长环境较好,吃不了苦且没有生活负担,喜欢清闲且收入高的工作,对企业的生产、生活环境要求较高,有的宁愿待业也不到一般的企业上班,导致就业难与招工难并存。
此外,部分高校毕业生,因择业观念、所学专业、工作经验等原因,处于选择性失业状态,企业却招不到合适的专业、技术管理人才。
从调查的情况来看,全市企业缺工问题与成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承接产业转移企业增多、订单足,用工量大。一是去年下半年以来,各县区承接产业转移企业增多,集中投产,引发用工紧张。祁阳县今年第一季度动员各乡镇组织5500名务工人员进工业园,企业实际增加用工2700人。蓝山、宁远、道县、新田四县加工贸易走廊和冷水滩区工业园所属企业,约200多家企业缺工1.6万人。二是园区企业因订单充足,不断扩大生产规模,急需招纳大量员工,预计近期用工紧张的局面还将持续一段时间。
二是新投产企业工资福利不高,吸引力不强。一是工资待遇低。因大多数企业属新开工投产,尚无利润,员工工资较低。大部分企业给员工开出的底薪为700元/月左右,换算为工时价,平均为3.4元/小时,正常加班2小时,按5元/小时计算加班费,额外加班6元/小时。企业员工平均工资为1500元/月(含加班费)。底薪工时价与最低工资标准4.2元/小时比较,差0.8元/小时。平均工资与本地零工比较,本地零工工资已达80至120元/天,平均在2500元/月左右,相差约1000元/月,距离太大。二是企业用工不规范。我市承接产业转移企业多为招商引资企业,这些企业落户以后享受政府提供的系列优惠政策,一些企业甚至把不参加社会保险也当成了优惠政策,存在不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的现象,相当一部分企业不依法参加社会保险,不为劳动者缴纳社会保险费,或者只是选择对企业有利、缴费率低的工伤保险进行参保;部分企业工作时间长。工资不高,福利待遇不好,导致员工流动性大。
三是工业园区配套建设不全,就近就业优势还不明显。我市大部分工业园区地理位置配相对比较偏,没有城市公交车,交通不便,学校、医院、文化娱乐等建设相对滞后,就近就业的员工照顾家庭的意愿仍然难以实现。蓝山、新田、冷水滩区的一些企业,员工宿舍和食堂都是在厂外租用的,既给员工带来了不便,也带来了一定的安全隐患。这些园区的企业,招工都比较困难,即使招到了,员工流动性较大,稳定性较差。
四是招工与求职信息渠道不畅,资源未充分利用。尽管全市人社部门全力举办各类招聘活动,但由于未建立健全、系统的求职招工平台体系,人力资源信息的搜集、甄别、发布缺乏全面性、权威性和影响力,企业与务工人员对本地人力资源市场仍然缺乏了解。导致一方面转移就业人员、城镇失业人员难以找到满意的岗位,另一方面企业也难以招足满意的员工;一方面社会多有闲散劳动力,另一方面企业生产资料闲置,形成较大的社会资源浪费。
四、破解招工难问题的对策分析
为帮助企业走出当前的招工困境,地方政府应充分发挥政府部门的主导作用,采取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切实为企业用工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一是及时发布各类用工信息,有序引导富余劳动力就业。充分发挥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在永州电视台、永州日报设立的“人力资源信息专栏”优势,结合永州人力资源网、永州人才网、市县公共职业介绍服务中心、基层劳动保障服务平台等信息网络,加强市类企业用工和劳动者求职信息的收集和发布,及时为企业和求职者提供准确的供求信息。通过“春风行动”“就业援助月”“民营企业招聘周”“高校毕业生专场招聘会”等系列活动,为企业和劳动者搭建供求平台,提供更多的供求机会。公共就业服务机构要加强对求职的就业指导,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在本市企业就业。
二是加强富余劳动力技能培训,为企业培养技术人才。在基层劳动保障服务站对当地劳动力技能情况和企业所需工种进行调查、统计的基础上,着眼于为承接产业转移提供人才保障,以培育产业工人为导向,对富余劳动力开展大规模职业技能培训,力争在几年内使农民工基本上都能接受一次职业技能培训。在具体操作上,建议整合就业培训资金,统筹安排、科学使用。鼓励企业开展自行培训、委托培训、协议培训,把有限资金用在刀刃上,提高培训资金使用效率。积极开展校企协作,通过在培训机构学理论,到用工企业学操作的模式,使学员学习期满就可以直接上岗。
三是出台积极可行的激励措施,鼓励劳动者在本地就业。永州外出务工人员100余万,其中,不少是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打工能人”,这是一笔宝贵的人才财富。建议大力宣传永州承接产业转移政策、工业园区建设成果和经济社会发展成就,并配套出台一系列回乡创业、就业的优惠政策,吸引一批打工能人返乡创业,带动一批外出务工人员回家就业。
四是加强工业园区配套设施建设,为企业留住员工创造条件。政府要加强工业园区内水电路讯等方面的基础设施配套建设,确保公共交通便捷、水电畅通、通信自如;引导文化娱乐设施向园区集中,丰富工人业余生活;加大对外来务工人员的住房支持力度,积极与企业合作,兴建一批员工村,对来永工作的专家和中高层管理人员提供廉租房,在园区内兴建医院、商场、学校、幼儿园等,方便园区员工就医、购物、子女入学,增加外来务工人员的归属感为企业留住员工创造良好条件。
但是从调查的劳动者利益需求来看,如何吸引员工、招到员工、留住员工,光有政府的政策,企业本身做得不好,劳动者照样说“不”。因为政府创造的条件再好,也不如企业自身做得好。按照“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的方针,企业用工政府不能包办代替。因此,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要从根本上解决企业招工难、用工难问题,关键在于充分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遵循市场化运作和人性化管理的模式。
一是企业要规范用工行为构建和谐的劳动关系来吸引员工。企业在追求利润的同时,要勇于承担法律赋予的义务,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积极为劳动者缴纳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等各项社会保险费。调查中发现,新田县某鞋业公司现有员工200多人(缺工500多人),没有签订劳动合同,没有为员工缴纳社会保险费,在与员工座谈前,该公司负责人还特别要求我们不要向员工宣传劳动保障法律法规政策;蓝山县某电线公司现有员工240人却(满员时近400人)只为20多个管理员缴纳了养老保险,某服装公司现有员工180人(缺工170人左右),只与部分员工签订了劳动合同,只参加了工伤保险。由此看来,转移企业的劳动用工还是很不规范的,有的企业只顾着降低成本、追求商业利润,想方设法逃避应该为员工缴纳的各项社会保险费。另一方面,随着劳动保障法律法规的深入宣传,劳动者的社会保障意识和自我维权意识也不断加强。特别是《劳动合同法》实施以来,社会保险费实现跨省转移、农村养老保险逐步铺开,广大劳动者对自己在企业务工是否签订了劳动合同、是否享受了国家规定的社会保险以及加班费等权益越来越重视。在选择企业就业时,除了关心企业的员工工资高不高以外,还关心自己在那个企业工作是不是经常加班,是不是可以享受社会保险。因此,转移到内地的企业,如果还是不为劳动者缴纳社会保险费的话,势必吸引不了劳动者的眼球,导致无人或很少人问津,同时也引发了一些不必要的劳资纠纷。
二是企业要努力改善员工的福利来留住员工。改革开放30年来,人们已经解决了温饱问题向小康生活迈进。劳动者不再“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他们在工作之余向往更多的自由时间,向往更丰富的生活形式。但是,企业给员工的底薪是当地最低工资标准,一个月只有4天休息时间,有的甚至只有2天休息,员工每天工作8小时外还要加班2-4小时,一些员工的高工资都是靠长时加班所得,这是大多数员工不乐意的。接受调查的大多数员工表示,每天工作时间最好不要超过9小时,工资预期标准在1300-1800元左右;与沿海地区同类工种相比,工资差距在500元左右都能接受,如果差距太大了,他们宁愿往沿海地区去,毕竟外面的工资高些、条件好些。因此,企业通过进行一系列技术升级、改造,借助先进设备降低职工的劳动强度和缩短生产时间等等,不断提高员工的劳动报酬,改善员工的福利待遇,这样才能把招来的员工更好地留住。
三是企业要加强人性化管理温暖员工。企业人性化管理,除了积极构建和谐的劳资关系外,还要加强企业文化建设。紧张的工作之余,员工也希望自己能放松一下。但是,目前转移到内地的大多数企业,除了大食堂里一部电视机以外,再没有其他可供员工放松一下的节目了。除了在宿舍区配备电视机,企业还可以提供一些简单的娱乐项目,如打乒乓球、打牌、下棋、杂志报刊阅读等等,丰富员工的文化娱乐生活。宁远、蓝山、道县等地一些企业,在员工生日的时候,有的送给员工一个小红包,有的送上一盒生日蛋糕,有的为员工加餐,还有的安排员工晚饭后去K歌;夫妻双方都在企业务工的,公司还为他们改建一些简易的“夫妻房”,给带孩子的农民工联系学校等等,提供人性化的服务。企业的这些做法,让员工感受到企业的关心和温暖,让他们有一种归宿感,增强了企业的凝聚力和身心力,无形中引导员工放弃外出打工的想法,并吸引和带动自己的亲戚、朋友、老乡到该企业务工。
四是企业要充分发挥自主招工的优势。转移企业要按照市场调节就业的方针,充分发挥自身市场优势。现在很多企业采用的“以工招工、以工带工、以工引工”的办法招收员工非常有效,其具体做法是,对原企业内部老员工引进员工,企业给予老员工一定的经济奖励;对企业所在地辖区外的员工,春节回家时给予报销往返车船费等等,让员工招得进、留得住。湖南熙可罐头食品有限公司是一家食品加工的劳动密集型企业,生产旺季时需要的员工多达3000多人,为了解决用工难的问题,该公司在永州市各县区一些劳动力比较富裕的乡镇以及行政村设点,每个点确定一个代表负责联系员工,形成一个独具特色的招工网络。近几年来,虽然很多企业缺工,但熙可公司都轻易地度过了“招工难”这个难关。
说到底,用工难问题是企业和劳动者之间利益的博弈。最大限度地获取经济利润,是每个企业的根本出发点;最大限度地获取劳动报酬,是每一个劳动者的利益诉求。从某种意义上看,用工难也是一件好事,它除了可以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外,还可以促使企业产生?;校贫笠涤衫投γ芗拖蚣际趺芗吞嵘?,从而改变企业赢利、员工吃亏的不公平局面,最终实现劳资共赢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