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州市经济开发区发展现状及对策建议
我市开发区始于1990年湖南省批准设立省级凤凰园经济开发区,截至目前,经省政府批准设立的工业园区共有13家。在布局上,遍及全市11个县区。在类型上,凤凰园为经济开发区,一个是蓝山边贸经济开发区,其余11家为工业园区。
最近几年,我市园区发展进入“快车道”,在引进外资、集聚产业、发展工业、扩大出口、增加税收、解决就业、推进工业化、城市化和带动新农村建设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成为全市发展最快、活力最强、潜力最大、协调发展最好的经济板块。截至2010年底,开发区规划总面积181平方公里,已开发面积36.4平方公里。实有注册企业1389家(其中外资企业1214家)。区内就业人员19万余人人。永州市各类开发区以全市0.81%的土地面积,创造出占全市1/4的财政收入、1/2的工业增加值以及超过70%的进出口和利用外资。
一、我市工业园区工作的现状
园区是改革开放的新生产物,没有成型的模式可以遵循,没有现成的办法可以套用,对园区的工作必须要在实践中探索,在实践中总结,在实践中创新。我市的园区工作相对起步较晚,园区整体发展水平不高,南北差异较大。但园区肩负的责任和义务越来越重,发展质量和速度逐年加快,对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度越来越高。这与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与全市上下各级、各部门的共同努力是分不开的。
(一)突出对园区分类管理。我市园区共有各类园区13家,数量众多,园区的级别不同,功能不同,设立的时间不同,有的在市级所在地,有的在县级,有的在乡镇,这就决定了园区有不同的特点,需要在工作中充分考虑到园区之间的差异性,科学管理、分类指导。一是统筹兼顾,制定园区的功能分类,确定招商引资的主题方向,如冷水滩电子产业园、零陵区生物医药工业园等。二是典型引路,树立科学发展园区。制定出台科学发展园区指导意见和建设标准,对在体制机制、发展规划、土地利用、环境保护、招商引资等方面树立样板,典型带动。三是错位发展,设立国别(地区)产业特色园区。各区域经济基础不同,各具产业特色,园区发展必须坚持走差异化发展之路,为此,在全市园区中提出建设发展产业(地区)产业特色园区。四是优势互补,促进园区联动发展。五是辐射延伸,充分发挥我市毗邻两广的优势,在永州南部建立了“蓝宁道”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加工贸易区。这些区域工业园区是国家政策最为集中的地方,把它们的政策优势充分发挥出来对促进我市开放型经济发展意义重大。
(二)强化对园区土地的集约节约利用。2003年国家对园区进行清理整顿,重要原因就在于部分园区土地浪费严重,开而不发、占而不用等现象较为普遍。湖南是人口大省,土地资源更为紧张,园区理所当然的应当走在集约节约土地的前面。提高园区土地利用水平,核心在观念,重点在引导,关键是创新。一是严格管理,制定全市园区用地标准。按照规定,全市工业新增用地投资强度,省级开发区平均每亩不得低于150万元;各园区与各级土地部门严格把关,不符合标准的项目严禁入区。二是招商选资,严把项目入区关。各园区面对土地严重不足,项目纷至沓来的局面,本着理性用地的原则,将有限土地资源最大程度地用在刀刃上。部分园区专门成立“项目评审委员会”评定项目用地质量,对用地项目是否符合产业政策、投资规模、科技含量、财源建设、环境?;さ忍跫醒细裆蠛?,对于不符合要求的项目坚决不引进。三是深入挖潜,创新用地思路。各园区从自身出发,建立了集约、高效、合理的用地机制,加强对出让地块产出效益的管理,努力提高生产性项目用地比例,通过集中安排公用配套设施,控制非生产性辅助设施的用地规模,提高区域性社会资源共享程度。鼓励企业建设多层厂房,改造单层产房,向天上和地下要空间;通过“腾笼换风”等措施,将部分用地规模大、投资强度低的项目向外转移,回收利用闲置土地,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
(三)狠抓园区产业集聚集群发展。园区发展水平的高低,关键是要看产业发展的档次和水平,产业是园区发展的命脉。有无科技水平高、产业带动力强的龙头大项目是园区产业发展的核心,园区产业发展的过程,就是下大力气引进龙头大项目,带动相关配套项目,促进产业集聚集群发展的过程。一是强化产业链招商。按照开发区产业规划布局,突出横向配套和产业链上下游延伸,着重引进处于产业链条关键环节的龙头大项目,做到引进一个、带动一批、形成集群。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在园区内已经形成了现代装备制造业、电子信息及家电、化工医药、服装纺织、食品等产业集群。二是推动开发区与跨国公司进行战略合作。选择部分与跨国公司有合作基础和条件的开发区,采取“走出去”和“请进来”的方式,加强与跨国公司尤其是驻华总部的联系,建立长效合作机制。三是整合优势招商资源。发挥外经贸系统的客户、信息资源优势,建立了重点客户和招商项目数据库,建立了内外结合、上下互动的园区招商促进网络。
二、存在的问题
在充分肯定园区地位和作用的同时,我市园区发展也面临新的形势和挑战,面对集约化建设科学发展的新要求,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需要我们认真加以思考和研究。
(一)机遇和创新意识不强。上世纪80年代,江浙地区抓住大力发展集体经济的机遇,促进了乡镇企业快速发展,实现了“由农转工”的第一次飞跃。90年代,抓住浦东开发开放的机遇,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实现了“由内转外”的第二次飞跃。进入新世纪,又抓住国家宏观调控的机遇,加大结构调整力度,力促产业全面升级,初步实现了“由低转高、由大变强”的第三次飞跃。可以讲,在每一次机遇面前,他们都看得准、抓得巧、用得好,把国家每一次大的政策调整都变成了促进经济大发展的动力。江苏各级政府在园区建设上敢为人先,勇于创新,创造了多项全国第一:第一个自费开发的开发区,第一个中国与外国政府合作开发建设的开发区,第一个内河保税区,第一个出口加工区,第一个保税物流中心,第一个综合保税区。目前,江苏已成为我国特殊监管区域数量最多、种类最全、政策最优的省份,第一个实施跨区域合作共建开发区的省份,第一个全国服务外包企业财税优惠政策试点区。相比之下,我们在抢抓机遇、开拓创新方面存在较大差距。特别是国家实施宏观调控政策以后,在资金和土地日益紧张、项目建设门槛越来越高的情况下,不少同志有畏难发愁情绪,工作动力不大、干劲不足,从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园区的发展。
(二)土地集约利用程度不高。尤其是设立初期,不少园区为尽快扩大区域发展规模,在土地利用方面出现了一些偏差,有的园区出现了宽马路、大广场,有的受招商引资考核指标压力影响,在招商过程中,不是根据产业和土地要求选项目,而是根据外商和项目的要求找土地,既拆分了宝贵的土地资源,也影响了园区的集约发展。截至2009年底,我市开发区平均每平方公里项目总投入和财政收入不足我省长沙地区的1/3。
(三)主导产业和大项目支撑力不足。目前,我市各类园区中普遍存在产业发展雷同、龙头项目少、产业集聚度低、项目带动作用弱等问题,与先进省市园区形成鲜明反差。投资1亿美元以上大项目在我市还没有,开发区主导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比重,还不到50%,而一些先进园区,上述数据达到了75%以上。
(四)科技创新能力不强。尽管园区近几年科技创新型企业有了较大发展,但总体上看市场竞争力不强,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不多,许多园区引进的外资项目大都处于产业链的末端,核心技术和关键部件大量依靠进口,生产过程主要集中在劳动密集型的一般加工组装环节,缺乏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知名品牌。有些企业根本没有自主知识产权,67%的企业没有申请专利。
(五)现代服务业发展滞后。从我市园区经济结构看,工业经济占有绝对优势,而服务业不但投资少,增加值比重也不高,服务业投资的重点行业,也主要集中在中低端的房地产、建筑业、租赁服务业以及批发和零售业等领域,总部经济、服务外包、仓储物流、研发和工业设计等高端领域比重偏低。
三、对发展我市园区的几点建议
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园区工作,对今后园区发展提出了更高的目标和要求。我省园区新一轮发展,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深入实施经济文化强省新战略,按照“开放创新、转型升级”的思路,实现集约建设、科学发展,我们思考在今后园区工作中要着重体现五个更加注重。
(一)更加注重统一思想形成合力。我省抓园区经济建设也有20多年的历史,并且的的确确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在认识层度上和工作力度上与先进省市相比还有一定差距。各级、各部门要站在“抓经济不把园区放在首位,将难以在新一轮合作竞争中抢占先机;没有园区经济科学发展,就难以实现全市科学发展”的高度,进一步解放思想,冲破行政格局的限制,尤其是部门利益的束缚,变画地为牢的部门利益为共同参与、协同发展的一体化利益。树立园区既代表行政区、行政区也是园区的理念,进一步理顺其行政管理体制,实现管理职能在更大区域内优化配置,变分散优势为组合优势,形成部门共同促进园区发展的合力。
(二)更加注重再创体制机制新优势。鉴于我市大多数省级开发区设在县(区)的实际状况,学习江苏省强化行政管理职能的经验,选择一批思想理念先进、创新能力强劲的干部到园区任职,组成强有力的领导班子,促进园区大胆实践。实行“辖乡镇”的开发区管理模式,在管辖范围内,开发区党工委、管委会履行所在地党委、政府的经济管理权限和相关行政职能。实行园区财政收入核定基数、超基数留成或全额留成的财政体制,增强园区自我发展的能力。
(三)更加注重促进科技创新和产业集群。要从提高园区核心竞争力,促进园区可持续发展高度对科技创新和产业集群发展加强认识。要发挥园区的载体作用,壮大优势产业集群,延长产业链,带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我市园区的产业集群基本上还处于起步阶段。大多数特色产业内企业之间还没有形成真正的专业化分工和相互协同关系,也没有形成上、下游产业及支撑产业相互关联的互补作用效应,单一的生产型产业和初级加工方式极大地限制了产业链的延长,更缺乏既竞争又合作的创新能力。要提高我市园区的国际竞争力,必须走产业集群式发展的路子,要舍得花大的代价引进关联度大、带动性强的外资大项目,带动配套产业发展,形成有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同时,加大自主创新力度,引导特色产业集群企业、大专院校和科研单位之间进行联合创新,培育产学研结合、特色鲜明的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支持生产力促进中心、技术市场、技术评估等各类中介服务机构进入园区,在园区内逐步形成社会化、市场化孵化服务配套衔接的创新服务支撑体系。建立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吸引社会投资的新型投融资机制,支持区内企业自主创新和成果转化。
(四)更加注重提升土地综合利用水平。我市土地管理要由“以需求为导向”向“供给引导需求”的转变,达到产业可持续发展、维护失地农民权益、?;ど肪车哪康摹Rプ⌒乱宦滞恋乩米芴骞婊薇嗟幕?,加强园区内土地资源整合,做好园区与市、县两级土地规划修编调整的衔接。按照“产业集聚、布局集中、用地集约”的原则,合理确定园区用地性质、规模和结构。建立园区集约、高效、合理的用地机制。对宽马路、大广场等已浪费的土地,按照集约开发的标准,重新进行规划建设,盘活存量,扩大空间,不断提高园区土地综合利用质量。对当前已没有发展空间的开发区,积极通过重点项目申报和土地规划的局部修编,确保优质项目在园区落户。优先安排开发区规划范围内的基本农田调整指标,为园区可持续发展预留空间。通过地方政府行政授权托管方式,允许开发区在较大范围内进行资源整合、规划建设、功能布局和产业配置,加快形成以园区为核心、以产业为支撑、以城乡一体化为目标的新经济区。
(五)更加注重加强园区联动合作。推动开发区联动开发,既是园区参与更大范围、更宽领域竞争的需要,也是全市经济协调发展、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市里应当加大对这项工作的支持力度,在财政税收、用地指标、耕地补充、金融信贷、企业用水用电等方面出台相关政策和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