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水利大市向水利强市迈进
----关于我市水利状况的调研报告
今年中央1号文件从全局和战略高度规划了“十二五”以至2020年我国水利改革发展的宏伟目标,提出了一系列含金量高、覆盖面广的政策措施,奏响了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新号角。为加快我市水利改革发展,民革永州市委与市水利局组成联合调研组,先后到新田、宁远、祁阳、东安、零陵等县区和乡镇,对我市水利建设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实地察看了部分水利工程以及农田排灌设施,召开了有关县、乡镇水利部门、农业部门和村民代表参加的座谈会,收集整理社会各界对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意见和建议。现将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一、近年来全市水利工作基本情况
我市地处湘南丘陵地区,水利资源较为丰富,域内有大小河流733条,年平均降雨量达1434.9毫米。全市有各类水利工程20万处,其中水库1229座(大型水库2座,中型水库26座,小一型水库159座,小二型水库1042座),山塘约17万口,水闸1003座(大型水闸5座,中型水闸44座,小型水闸954座),灌区3260处(大型灌区1处,中型灌区50处,小型灌区3299处),泵站3227处(中型泵站10处,小型泵站3189处),排灌机械29万多台,总装机容量21.28万千瓦,水利工程总蓄、引、提水总量33.2亿立方米,其中蓄水量18亿立方米,农田有效灌溉面积364万亩,其中旱涝保收面积285万亩。
“十一五”期间,特别是2007年以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水利工作,以发展水利、改善民生为宗旨,抓规划、抓投入、抓建设、抓管理,完成了一大批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水利事业得到长足发展。全市累计完成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投入65亿元,完成了76座中小型水库除险加固,兴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842处,解决了82万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开展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防渗加固田间渠道1500千米,新建和维修了塘坝11000处,水池水窖100口,灌溉机眼650眼等小型水源工程;加大了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力度,加固改造防渗灌区干支渠道470千米,疏浚河道335千米,清淤渠道5000千米,加高加固堤防310千米,兴建渠道建筑物256处,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12平方公里,新增灌溉面积25万亩,改善灌溉面积45万亩。全市已初步形成具有防洪、排涝、抗旱、供水、灌溉、发电、旅游、生态环境保护等功能的水利基础设施体系,为我市工农业生产、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强有力的支撑和保障作用。
二、存在的问题及困难
通过我们深入调查了解,虽然我市水利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也还存在一些亟需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水利基础设施薄弱
1、安全隐患多。全市1229座水库大多兴建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大部分水库无设计、无施工图,土法上马,普遍存在工程设施老化、病险隐患多、蓄水能力大大减弱等问题。据统计,全市共有病险水库958座,占水库总数的77.9%。如零陵区大庆坪乡猫儿岩水库属中型水库,受益29个村,大坝严重渗漏,蓄水比较困难。冷水滩高金水库属?。↖I)型水库,灌溉6村3000亩水田、供4村2200人畜饮水,目前大坝渗漏十分严重,已不能满足日常供水需要。同时,全市5293个村,有3500多个村属山洪灾害易发区,有1559个村列为重点防御村。
2、防洪能力弱。一是缺治理。我市中小河流长期缺乏有效治理,河道杂草丛生,淤泥厚积,河床高筑,河道严重萎缩,多数中小河流处于“大雨大灾、小雨小灾”,或水源枯竭的局面,导致洪涝灾害频发,严重威胁河道沿岸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据统计,自1990年以来,全市36条中小河流共发生洪涝灾害658次,其中特大洪涝灾害116次,累计造成直接经济损失达213.3亿元。二是缺管理。湘江河道无证采砂、乱采滥挖、乱堆乱弃等现象时有发生,河道生态环境遭破坏,水土流失现象严重。如花溪江横穿东安、冷水滩两花桥镇,原是一条清澈见底的小河,灌溉面积4000余亩,是2万人生产生活用水的主要来源,由于大量废水废料、生活垃圾长年累月直排入河,河道严重淤塞,河水泛黑、臭气熏天,污染十分严重。有的人为在河道上设置“拦路虎”,如祁阳在湘江主河道中大兴土木建筑,严重危害河道行洪安全。
3、灌溉效率低。大部分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特别是小型农田水利灌溉工程都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靠农民投工投劳修建而成,存在建设标准普遍偏低,质量不高,配套不全,设备及技术落后等问题,据了解,全市农业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仅为0.44,比全省平均水平0.49还低0.05个系数。全市26处中型灌区,实际灌溉面积还不到设计灌溉面积的40%。灌溉渠道有2000多公里,基本上都是土渠,没有衬砌,经过几十年的运行,大部分支斗渠淤塞渗漏严重,过水能力差。双牌灌区已连续10年被列入全国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但干渠还有12.65公里未衬砌、加固,骨干支渠还有106.9公里原始土渠未衬砌,斗渠及其以下的末级渠系改造资金难以落实,建设严重滞后,田间仍然用水不畅,成为影响灌区农业发展和用水管理改革重要制约因素。如冷水滩花桥街镇冷冲渠属小(II)型水库配套工程,灌溉五个行政村37个村民小组的1862亩水田,担负2座?。↖I)型水库、45口骨干山塘的引水入库,现三处附属建筑物年久失修、渠道倒虹吸管破损无法满足供水需求。同时,17万多处小山塘、小水库年久失修,90%淤塞渗漏严重,成了“碟子”塘,“天晴干得快,下雨满得快”?;缗殴嗌枋├匣?,“带病运行”,祁阳文明铺镇处于衡邵干旱走廊,是全县有名的干旱死角,机电排灌是农田灌溉的主要手段,但能正常运行的只有13处,占总数的72%。加上一些农业生产用水方式粗放,节水意识和节水技术都不强,只能应对气候正常年份的生产用水。
(二)水利建设投入不足
1、前期工作经费投入不足。前期工作是决定项目实施的重要工作,这项工作在我市是一个薄弱环节。一个项目的规划、设计、勘测、可行性研究都需要资金,据了解,一座小二型水库前期工作经费约需25万元,一个中小河流治理项目前期工作经费达60万元,从去年开始,为加快项目的前期工作,市设计院提前给项目做设计,要求各县区的项目先预交一万元作设计押金,待项目批回来后再补交设计费,可有的地方都没有资金垫付?;褂械南厍幌茸龉婊捌诠ぷ髯急赣植怀浞?,等项目计划下达后才组织设计单位进行设计,严重影响了项目的进度,也影响了项目的方案优化。
2、市、县区配套资金难落实。目前,国家投入的水利项目均需地方配套,我市属经济欠发达地区,市本级及各县区不同程度依赖“土地财政”,财政较为困难,受地方财政限制,近几年,公共财政对水利投入总量不足,水利支出的比重占财政收入或财政支出的比重较低,县区财政每年用于水利建设的资金十分有限,且主要用于每年的防汛抗旱应急处险等方面,水利建设资金配套不足,如2010年病险水库除险加固项目国家投入比例占总投资的60%,省里配套资金比例占20%,要求市、县区配套资金比例占20%;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国家投入比例占总投资的60%,省里配套占20.4%,要求市、县区配套占19.6%,目前全市重点水利项目建设基本上都是国家投入,市、县区财政都比较困难,配套资金基本上没有落实到位,从而影响了工程建设进度和建设规模。同时,群众“等靠要”思想严重,取消农业税、实行粮食直补后,农民缺乏投入能力和积极性,认为水利建设投资是上面的事,群众参与水利建设的热情不高,愿望不强,有的村干部甚至带领村民阻工敲杆。
3、项目资金利用效率不高。目前,涉水项目分布在发改委、水利、农业、农业综合开发、扶贫、烟草、国土等多个部门,都掌握农田水利建设相关项目或资金,导致政出多门,多龙治水,各自为战,项目重复申报。同时因为缺乏总体规划,项目实施不具连贯性、配套性,整体功能发挥较差,往往是水源工程修好了而无资金进行渠系配套,或者是渠系配套好了而没有搞好水源工程的除险加固,资金投放缺乏有效协调,资金项目缺乏有效整合。如近五年来国家投放的涉水资金总量不算很小,在项目安排上随意性较大,规模效应不太明显。不同部门为迎接检查验收,彰显政绩,项目都投向交通便利、农业基础较好、农民相对富裕、项目实施难度小的地方,在同一区域实施,大搞“路边建设”,“锦上添花”的工程多,“雪中送炭”的工程少,重复投资和低效率投资现象普遍存在,工程质量难以保障,社会效益得不到充分发挥。
(三)水利工程管护机制不全
1、管护主体不明确。体制机制运转不畅的首要原因是管理主体缺位。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管理主体不明确,产权不清。我市目前只有中型水库和少数小一型水库基本上属于国有资产管理,小型水库基本上是集体所有,上世纪80年代开展的水利“三查三定”明确小型水库所有权大多为集体所有,有乡镇所有的、有几个村共同所有的、也有一个村或几个组所有的。由于产权不清,管理责任不明,出现“集体管不好,农民管不了,国家管不到”的局面,小型水库普遍存在“有人用无人管”的现象,农民只管用水,至于防汛、安全、维修等基本无人管理,全部推给水行政主管部门,使得小型水利工程建、管、用三位脱节,再加上水费收缴困难,小型水利设施维修无资金,小型农田水利设施损毁、老化、失修、效益衰减等问题突出,灌溉效益难以发挥,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不高,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
2、管护机构不健全。我市水利工程点多面广,普遍管理不善,绝大部分小型水库、山塘、沟渠没有专人养护,有管护人员的,因管理不善,机制不活,难以发挥应有效益。如全市1229座各类水库中有1066座水库无管理所,也无专职管护人员。基层水利管护体系建设滞后,很多县区水管站有名无实,没有固定的办公场所,也没有经费来源,部分县区水管站人员一年到头都拿不满基本工资,乡镇水管员的积极性不高,水利工程处于水利部门无力而为、乡镇政府无所作为的尴尬局面。如零陵区大庆坪乡2007年修建的4公里长U型渠道,共投入20余万元,因无人管护维修,毁损严重,荒草齐腰,过水能力极差,现已基本闲置。祁阳县大村甸镇村,去年县里安排农业开发资金几十万元衬砌了2公里左右支渠,因管理不到位,使用一年后就基本报废。
(四)基础保障力度不强
一是专业技术力量不足。全市水利系统干部职工5022人,中级以上职称的357人,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989人,仅占19.7%。市水利局现有在职干部职工77人,中级职称以上32人,占41%。2002年以来,全市水利系统除每年安置退伍军人外,几乎没有新增水利专业技术人员,“需要的人进不来,进来的人用不上”。县区水利局技术人才更缺,道县水利局中级以上职称人员仅占全局干部职工总数的4%。加上专业技术人才流失严重,工程技术人员严重短缺,水利专业技术人才出现断层局面,队伍的整体素质不高,水利任务日益繁重,基础工作开展困难,水利建设大发展与水利队伍建设严重滞后矛盾突出。
二是基层单位运转困难。前几年全市水利工程管理单位体制改革,全市除3个县区的水管员解决了工资报酬外,其它县区都是每人3000至10000元左右包干,还不能满足基本工资,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基本没有得到保障。水管单位体制改革虽然确定了工程维修养护经费标准,但由于地方财政紧张,基本上未到位,导致水利设施无资金养护,从而影响了水利工程正常运行。
三、几点建议
(一)统一思想,进一步抓好中央、省委1号文件精神的贯彻落实
中央、省委1号文件是指导我市水利改革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全市上下要进一步增强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紧迫感和责任感,精心组织实施好《关于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1号文件精神加快我市水利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永发[2011]2号文件),把加快水利改革发展作为当前和今后农业农村工作的大事要事来抓,全面推进水资源管理、水利投融资、水利建设和管理、农村基层服务体系、水价等五项改革,出台相关配套政策措施,指导水利工作开展。同时,要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动员全社会群众积极参与,做到全民动员,全民参与,办大水利,大办水利,掀起水利建设的高潮,加快水利改革发展,实现由水利大市向水利强市迈进。
(二)突出重点,加快水利建设
要以贯彻落实中央和1号文件精神为契机,以涔天河水库扩建工程为龙头,实行“抓大带小”的方针,突出重点,科学谋划,积极申报,大力开展水利建设,提高全市的防洪保安能力,提高农业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1、加快中小河流治理。国家对中小河流治理高度重视,正逐步加大投入力度,我市广大人民群众和各级地方政府强烈呼吁加快中小河流治理。我市目前已安排8条河流的9个试点项目治理,总投资1.113亿元,但我市亟需治理的项目还有很多,投入严重不足,作为财政相对困难的地区,要借我省打造湖南的莱茵河—治理湘江之力,精心包装项目,积极向上衔接汇报,反映我市群众改变水利条件的迫切愿望,请求国家、省里给予重点照顾,多列项目和资金,支持我市的中小河流综合治理,积极推进湘江流域综合管理,改善湘江上游的生态环境,提高对湘江下游的“补水”能力,加大城市防洪排涝能力。要将污染严重,影响人们生产生活,对群众身体健康造成严重危害的城镇河坝列入重点治理项目,与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
2、加大大中型灌区更新改造力度?;∩霞断钅孔式鹜度?,加强对重点灌区的改造,加大灌区水库除险加固、骨干山塘扩容和渠道清淤防渗力度,因地制宜地建设骨干水源工程,兴建一批灌区,蓄住“天上水”、留住“地表水”,开发利用好“地下水”。实施灌溉泵站更新改造及配套工程维修,完善灌排体系,增加农田有效灌溉面积。双牌灌区受益的4个主体县区要采取切实可行的有效措施,增加对灌区的投入和配套,应尽快启动末级渠系改造项目,不断完善灌区田间配套工程,尽快启动灌区田间配套工程建设规划和节水配套与更新改造规划编制工作,并力争及早实施,以增强灌区的抗旱减灾功能。争取尽快立项对猫儿岩等水库实施综合维修,防渗加固大坝,搞好渠系维修配套。
3、解决好“最后一公里”的问题。要把小型农田水利建设作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任务,从小处着手,弥补历史欠账,进一步多方加大对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的投入。充分利用“一事一议”制度,鼓励农民投工投劳参与直接受益的“小农水”建设。疏浚、整修加固农村村头的沟塘渠堰,加快解决水利建设“最后一公里”梗阻问题,最终变“靠天吃饭”为“可灌可排”,使解渴之水能够流到田间地头,洪涝之水能够及时排出,为提高农业开发能力提供重要支撑,让老百姓得到真正实惠。东安、宁远、冷水滩、祁阳列入了国家小农水建设重点县,零陵、新田列入了全省小农水重点县,道县、江永列入了沟渠疏浚试点县,在抓好建设的同时,要继续争取全国小农水建设重点县名额,全面铺开沟渠疏浚工程。
4、大力实施重点水源工程。按照确有需要、合理布局的要求,新、改、扩建一批重点水源工程,是全市今后十年解决干旱缺水问题的又一大中心任务。要坚持宜新则新、宜改则改、宜扩则扩的原则,在水源工程不足、干旱缺水严重、地形条件适宜的区域新建一批小型水源工程。如尽快进行东安县芦江水库、冷水滩协塘坪水库等工程建设的实施,加大新、改、扩建水源工程的工作力度,解决该地区农业灌溉问题,早日发挥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三)广辟渠道,多方筹集资金
1、积极争取项目资金。中央计划今后10年拿出4万亿投入水利建设,年平均投入是2010年的10倍。我们要用好国家对“老、少、边、穷”地区的相关优惠政策,抓住国家大幅增加“三农”投入、加强水利改革发展的良好机遇,加大前期工作经费投入,加大“跑部进厅”力度,认真做好项目包装、项目申报,尽可能地争取到更多的涉农专项资金?;蛩?、省政府和省水利厅请示汇报,力争国家水利部、省水利厅在水利资金的安排上,在全省甚至全国范围内为永州制定切块投入的特殊扶持政策,努力争取国家和省里对永州水利资金的投入有一个大幅的增加。
2、积极落实配套资金。尽管各级财政实配套困难,市县财政也要将水利作为公共财政投入的重点领域,逐年提高投入比例,不打折扣地执行,真正拿出真金白银,实打实地花在水利设施的建设上。要落实好“从土地出让收益中提取10%用于农田水利建设”、从六个渠道筹集水利建设基金用于水利建设的政策措施,要强化水资源费、水土保持设施补偿费等费用征收,多渠道、多层次拓宽水利建设资金投入渠道,加大水利建设投入。同时,要设立水利建设奖励基金,作为水利建设以奖代补资金和工作奖金,调动开展水利建设的积极性。
3、鼓励支持社会力量参与水利建设。除了中央和地方财政投入,水利建设更需要金融支持及其他社会资金的投入。政府要出台规范性文件,广泛吸引社会资金,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办水利。要认真贯彻实施好《湖南省小型农田水利条例》,强化小型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将现有直接效益明显的骨干山塘、水库等小型水利工程的使用权、经营权、管理权实行租赁、承包、拍卖、股份合作,实现民营化管理,以资本转换资金,解决水利工程建、管、用脱节问题。同时,尽快组建市水利投资公司,拓宽水利建设投融资平台。
(四)严格管理,形成长效机制
1、整合水利资源,改变“多龙治水”格局。按照《涉农资金整合管理办法》的规定,打破部门利益藩篱,建立水利资金集中管理使用的体制,将发改委、教育、扶贫、财政、交通、农业、林业、水利、卫生等相关部门的项目资金捆绑统筹,实行统一规划,集中投入,改变“多龙治水”格局,有效避免水利项目的重复建设,提高涉农项目资金的使用效率,实现效益最大化,凸显规模效应、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梢越杓鞘泄婊ㄉ栉被岬哪J缴枇⑺ㄉ韫婊被幔姓闪⒄仙媾┳式鹆斓蓟?,制订具体实施意见。鉴于水利规划建设的专业性,以各级水利规划为蓝本,由水利部门为主体进行建设管理。
2、创新体制机制,改变“重建轻管”观念。切实改变“重建轻管”的思想观念,把管理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落实工程管护和管水制度,形成工程长期运行的有效机制,向管理要效益,向管理要发展。要积极探索对农民管护农田水利设施实行补贴的各种有效办法,加大对农田水利设施后期维护的扶持力度。有关部门尽快出台加强基层水利服务体系建设的文件和配套政策,加强以乡镇为单元的水利服务站点建设,使农田水利工程管理做到“乡有水管站、村有水管员”,水管站要达到“四有”:有机构、有编制、有人员、有经费。全面推广农民用水协会,采用“民办、民营、民受益”的管理模式,工程管理、维护及水费收缴,由协会组织实施,调动广大群众参与水利建设和管理的积极性。
(五)优化配置,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水利部门要不断深化和完善水管体制改革,根据岗位需求,有计划招收引进、选拔培养各类管理和专技人才,充实水利队伍,严格进人渠道,杜绝非专业人员挤占专业岗位。强化在岗人员的岗位教育与培训,有计划、有步骤的选拔人才去深造,鼓励职工在职学习,对现有水利技术人员进行知识更新,提高业务能力。通过改革用人制度,引进竞争机制和考核机制,完善人才评价、流动、激励机制,留住科技人才。要重视水利行业整体人力资源的开发,合理配置水利干部队伍,对现有的水利技术人员进行适当分工,明确每个人的主攻方向,尽早培养出农田水利、水土保持、水资源管理、水资源执法、财务等方面的行家,以适应岗位需要和市场需求。加强水利队伍管理,全面提升水利系统干部职工队伍素质,不断增强水利建没管理和依法行政能力,提高职业道德,努力建设一支复合型的水利干部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