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信贷乱象丛生,政府亟需加强引导和监管
民革湖南省衡阳市委办公室副主任陈美琼反映:今年以来,我国3次加息、6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国有银行信贷资金收紧,资金价格快速上涨。随着国家宏观调控力度的进一步加大,在有效抑制投资过热和热钱流入的同时,大批中小企业资金紧缺的问题开始凸显。中小企业贷款和融资环境不断恶化,资金链的紧张,使民间借贷“风生水起”,借贷利率飙升,目前已突破历史高位。
中国民间金融与地下金融现象愈演愈烈, 民间借贷已经由个别情况开始成为群体现象,许多城市几乎进入了“全民放贷”。近期,有关各地民间信贷的新闻屡见不鲜,浙江、厦门等地连续爆出民间高利崩盘大案和高利贷资金链断裂事件,已给民间借贷风险敲响了警钟,江苏泗洪贫困县里的宝马乡,更是在全国引起广泛关注。在监管晦暗不明、法律遭遇空白的情况下游走的民间借贷乱象丛生,犹如一枚定时炸弹,随时都有引爆的可能,一旦资金链断裂,将会给整个社会带来的灾难性的危害。
乱象一:中小企业严重缺钱与民间雄厚资金投资渠道单一并存。今年初以来,大批中小型加工企业陷入困境,而与此同时,银行信贷整体紧缩,中小企业贷款和融资环境不断恶化,不少中小企业被迫转向民间借贷市场,使得民间借贷市场空前火爆。企业感到“贷款不行,不贷款也不行,与其资金周转不灵公司倒闭,还不如舍掉利润继续生存”。一方面是中小企业投入的资金奇缺,另一方面却是沉积在企业和个人手中的大量资金无法找到合适的投资渠道。
乱象二:高息借贷吸引各路资金,全民放贷愈演愈烈。目前,民间借贷有抵押的贷款月息高达3%~4%,无抵押贷款月息高达5%~6%,纯信用贷款月息高达10%,在一些地方,民间借贷利率最高竟达月息30%。民间借贷市场的暴利吸引产业资金、境外资金、甚至储蓄资金等纷纷进入,最终形成了全民放贷的疯狂状态。而全民放贷将原有的资金融通链条拉长,风险也随之扩大,泡沫在逐步形成,正越吹越大,极易陷入借新还旧、越滚越大的恶性循环,一旦资金链断裂,就会发生巨额资金无法收回的局面,容易引发严重的社会问题。
乱象三:做实业不如放贷款,本末倒置形成高风险。在民间借贷繁荣的今天,传统制造业利润微薄,做实业成为了一件费力不讨好的事情,有越来越多的老板不愿意进入实体投资领域,转向通过“玩钱”的方式,直接把钱投入到“钱生钱”的民间借贷市场,赚取暴利。许多大企业方面,获取资金渠道的多元化,往往并不缺钱,这时便通过旗下的财务公司将钱投放出去,这种行为的直接后果是使金融失去了为实业融资的功能,大企业没有了扩大再生产的动力,只需放贷获利便可赚的衣钵满体。如今许多上市公司也纷纷开展委托贷款业务,甚至委托贷款的收益占据了利润的半壁江山,被称为“做高利贷倒爷,掏空实体经济”。
乱象四:地下钱庄泛滥,滋生暴力讨债。由于民间借贷监管上存在盲区,民间借贷也衍生出一些社会不良现象。为了能追回贷款,部分民间放贷人就会雇佣一些社会闲散人员对借款人进行跟踪,使用胁迫或者是暴力方式进行追债。也有些百姓追不回贷款,倾家荡产,使用暴力手段,采取极端方式,由此引发的恶性事件的报道常见诸报端,增加了社会不稳定因素。因此,民间借贷不仅成为了金融问题,还成为了社会治安问题。
乱象五:银行资金与民间借贷的联动交错复杂,市场风险放大。民间借贷市场的暴利,不仅吸引民间各路资金进入,即使是正规的金融机构,例如保险机构、小额贷款公司、担保公司,甚至是一些银行资金,也绕道进入民间借贷市场,虽然流出的大部分资金是存款人将资金取出用于放高利贷,但也有部分银行内部人员依靠自身优势从银行套出资金,直接或交给第三方放贷,收取高息。更有担保公司将银行储蓄整体打包,再高息借贷给第三方企业。民间借贷牵涉到正规金融的风险隐患已不仅仅表现在为银行贷款提供短期垫资的信贷风险,而且还表现为金融机构从业人员直接涉案的风险问题。
“民间信贷”的活跃,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部分中小企业的融资困难,同时也潜藏着不可忽视的金融风险,亟须加强监管。对于民间借贷,如果不下大力气整治,可能会影响当地的金融生态环境,甚至可能会对经济社会造成严重破坏。政府应对此高度重视,加强对民间借贷的监测、引导、规范和监管。
建议:
1、加强引导,对民间借贷要做好疏导和监管。民间借贷的火爆充分反映了民间借贷有生存空间、有市场。在民间金融已成规模的现实下,无视它们的存在,就无法进行实质的监管。因此,对于民间金融,政府首先应加强引导和监管,应逐步放开民营资本的审批,通过为民间金融构建合法的活动平台,促使民间金融走向前台,成为合法、合规、透明的信用行为。要做好资金疏导,让这些民间资本通过正常渠道进入市场,允许民间金融机构发展,实行利率市场化,使小型金融机构获得合理的利润。把民间金融纳入监管体系,尽快对民间借贷进行专项立法,进而规范民间借贷行为,对小额贷款公司、担保公司进行规范整顿,将其纳入到银监会、央行监管体系内。
2、金融宏观调控应增强前瞻性和灵活性。民间借贷如此盛行,说明目前的金融市场出现极大的失衡。要正确处理货币政策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做到“紧中有稳”;要把握好信贷投放节奏,保持信贷增长的基本稳定,防止出现大起大落;要做到“紧中有进”,执行有保有压政策,加大对经济发展重点领域、民生产业等的支持力度。特别是要充分考虑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满足中小企业合理的资金需求。银行应负起社会责任,在考虑自身利益诉求和风险控制的同时,应积极倡导银企合作‘同甘共苦,雪中送炭’,在促进银行业健康发展的同时更好地为实体经济服务。加快创新、实现社会融资多元化,逐步缓解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使正规信贷渠道不断满足当地的融资需求,同时引导民间资金回归实业,慢慢压缩民间融资市场,实现“良币驱逐劣币”。
3、要坚决打击非法金融活动。地方政府和监管部门要严肃整顿金融秩序,严厉打击非法金融活动,特别是高利贷行为,切实维护金融市场秩序。要从资本金入手开始检查,涉及违法行为的,由公安部门介入查处,对于非法集资、地下钱庄等金融活动给予严厉打击和取缔。此外,要通过电视、短信、政府网站等多种途径,广泛宣传、公布典型案例,进一步提高群众防范风险的意识,营造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