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安全事故频发 监管机制改革迫在眉睫
近年来食品安全事件频频发生:“毒奶粉”、“瘦肉精”、“地沟油”、“彩色馒头” “回炉面包”“牛肉膏”,层出不穷的食品安全事故一次次刺激着国人本已脆弱的神经。苏丹红,三聚氰胺,吊白块、福尔马林、孔雀石绿……这些原本与食品,并不相关的化学物质,现在却真真切切地出现在我们的饭桌上,不时地危害着我们人民大众的健康。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食品安全是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大事,食品安全问题已成为百姓最关心的问题。每一起食品安全事件,都让人触目惊心,加强食品安全已迫在眉睫。笔者认为当前的主要问题在于体制,薄弱环节在于监管,当务之急是加强监管机制改革。
由于我国食品生产、流通链条长、环节多,食品安全监管确实是一项艰难的系统工程,不得不承认的是,我国现有的食品安全监管模式,有不少优点,但在应对日趋复杂的食品安全事故时存在不少的问题,改革势在必行。
一、多头管理造成监管出现空当。
目前,我国目前实行的是多头管理和分段管理,普遍存在政出多门,责任不落实的弊端。我国涉及食品安全管理的部门有食品药品监管、公安、农业、商务、卫生、工商、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海关等多个部门。、,负责食品安全的执法主体多元化、职能交叉,链条长、环节多,各部门之间或者争夺监管权,或者相互推诿监管责任,谁也不对食品的最终安全负责,往往造成监管“真空”,造成“十个大盖帽管不好一桌饭”的尴尬局面。最终造成监管不力,问题难究。
二、标准不明造成执法难度加大。
我国食品安全标准数量少、时间早、指标粗,有些指标缺少风险评估依据,标准之间存在交叉、重复甚至矛盾。因监督、管理和执法权分散在不同部门,不同部门各发证照,各自执法。各家出台的标准不一,互不认可,有的标准相互打架,造成了企业无所适从。于是,食品生产企业就遇到了说不同语言、执行不同规章、发布矛盾口令的“多国警察部队”,大大增加了企业的负担,有时也形成了企业“守法成本高,违法成本低”的怪圈。
三、以处罚代替法律制裁造成监管不力。
现行体制下,部分地区监管部门的办公经费和人员工资,均来自检查??畹摹俺橥贰?,这种不合理的制度安排,在一定程度上催生和纵容了“养鱼执法”的存在。从已曝光的食品安全事件看,一些监管部门“在办公室看样品”成为“监管习惯”;“瘦肉精”事件中,曝出“让养猪户自己取样送检”的尴尬,更有甚者,少数监管部门和工作人员将能不能创收作为管与不管的取舍标准,甚至存在执法腐败,监管职责被抛之脑后。如“瘦肉精”事件中,某些监管者与不法企业、商家结成利益同盟、监守自盗,几令食品安全防线沦陷。
四、食品检验检测资源缺乏且配置不合理造成监管技术能力不足
监管技术能力不足和检验资源重复配置、利用效率低的问题同时存在。相关职能部门的检测仪器、设备、手段滞后。一些相关机构的检测仪器已经非常陈旧,不能快速、准确的进行各项指标的检测,一些检测手段也早已不适应当前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出现了一些指标不能检测的情况。
建议:
一、将食品安全监管由“多头管理”改为“一龙治水”。
即进一步理顺食品安全管理体制,改变目前多头管理的现状,由一个部门为主实施“综合性、专业化、成体系”的监管。切实明确行政主体的职责,将事前事中的全面监督和事后严格问责相结合,预防与惩处并重。不论食品哪个环节出现问题,都会追究该部门的责任,从而避免监管缺位或者职责交叉、责任不清,最大限度地堵住监管漏洞。同时加大对监管部门的财政投入,让罚款与部门利益脱钩,严禁??罘祷埂⒈湎唷白兆А?,实现全程无缝监管。
二、加快食品安全标准管理体系建设。
要加大制订食品安全标准的投入,尽快废除原有的一些不合理、重复制订的国家或者行业标准,制订统一的食品安全标准,为食品安全监管和严格执法提供健全可靠的技术依据,使得企业能够有法可依,避免其无所适从、左右为难的局面。同时加大食品安全重大科技工程专项投入,高食品安全科学、技术研究和装备研究的发展速度和水平,提高食品监督管理部门的监管能力,从技术上确保食品安全。对各部门之间的检验能力建设统一部署,加强规划,适当整合,科学配置,建立健全检验网络和信息沟通平台,避免浪费,提倡资源信息共用共享,提高监管资源利用效率。
三、加大对食品安全违法犯罪活动的惩罚力度。
加大对提供不合格食品者的的惩罚力度,提高食品安全违法犯罪活动的违法成本,建议对情节严重的食品安全违法犯罪行为从严打击。同时加快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信用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将个人以及企业信用档案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
对监管部门要建立严格的监督体系。为了避免监管部门渎职的现象,立法机构应该严格制定相关措施法律,如若发现监管部门监管不力,可以理科采取严格的处罚措施,并可以实行连坐制度,监管部门下属收取贿赂,该部门发现问题不揭发,整个部门都有受到惩罚。
四、重视“道德力量”应对食品安全。
要在全社会大力加强道德文化建设,形成讲诚信、讲责任、讲良心的强大舆论氛围,加快食品信用体系建设步伐,加强企业自律,规范市场行为,强化食品生产经营者的信用责任意识,逐步形成“企业自律、政府监管、社会监督”的食品安全大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