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高校大学生宗教信仰状况与对策探讨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制度的改革发展,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整个社会的信仰呈现出一元主导,多元化的思想、观念、信仰并存的状态。其中高校大学生作为青年中最敏感、最有条件接触宗教的高知识群体,更容易受到影响。目前,高校大学生信仰宗教有逐渐扩大的趋势,有关宗教信仰与教育关系的探讨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形成了高等教育社会学领域中备受关注的研究热点。
一、大学生宗教信仰现状及原因
据文献表明,长期以来,中国各类高校就在校大学生的宗教信仰问题开展了调查,综合各种资料,对大学生信徒人数比例的估计,最高在20%左右,最低在3.0 %~4.0 %之间。例如:有学者对秦皇岛市3所高校4万多在校生做过调查,在他们发放的一万份调查问卷中,显示出有宗教信仰者学生1240 人,占12.4%。2008 年5月,对暨南大学254 名大学生的随机抽样调查显示,有宗教信仰的学生占9%。
从以上数据与资料可以看到,宗教信仰在高校学生中的出现已经成为不容回避的事实。
二、大学生宗教信仰表现特征
大学时代是人生中的一个重要又特殊的阶段, 由于处于青春期成长阶段,在自我意识、认知、情绪情感、意志等方面, 时而表现为协调统一, 时而又对立冲突, 在宗教信仰方面也表现出不同于其他信教群体的特点。
大学生信仰宗教的原因很多,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种特征:
1、大学生的宗教信仰感性成分居多, 更多地表现为对宗教感兴趣。与其他群体有所不同的是,大学生更注重从文化层面来体会宗教。有些学生虽然不信仰宗教,但对宗教文化现象感兴趣,有部分学生在认识上存有把传统文化中的某些带有宗教色彩的部分作为宗教信仰的误区。宗教所具有的外在的、感性的、丰富多彩的文化的表现形式是大学生对宗教产生兴趣的非常重要的原因之一。
2、大学生宗教信仰很大程度是受身边人群的影响。大多数大学生是因为“家人信教,跟着信教”或是“朋友选择信教或传教”而信教,而“根据自身的理解而选择信教”的学生比例相对较少。这反映了大学生的宗教认识具有被动性、非自觉性的特点。
3、当代大学生宗教信仰的动机很多具有功利性和非理性特点。他们可以对信教人以及信教行为保持理性态度, 但对宗教本身以及宗教的内涵与本质并不能保证理性的思考。受中国传统宗教文化的影响, 大学生宗教信仰带有“功利性”色彩。有些大学生在遭到挫折时开始信教,有些大学生认为其信仰的宗教能给予自己帮助。这些表明大学生中相当一部分人在遇到挫折、困惑、苦恼时借助于宗教,从宗教中寻求和获得心理安慰的价值取向明确,而对宗教的理想追求相对比较淡薄。
三、当前大学生宗教信仰原因探析
大学生作为青年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青年宗教热”反映出了部分大学生在信仰中的迷茫和转移,也反映出我们思想政治工作薄弱的问题。高校大学生出现宗教信仰热不是偶然的,它既与转型期的社会环境、也与高校的教育体制、教育管理有关,更与大学生的自身因素有关。
1、从社会方面看,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变更和转换过程中,带来了各种各样新的社会景象,也带来了各种各样新的?;?。这些必然带来人们价值观念、价值取向、道德理想的变化,这种变化是被动的,会使许多人产生精神上的困惑, 从而动摇其信仰。在不同价值观面前,一些大学生不知何去何从,在人生观选择上容易迷失自我。
2、宗教作为一种心灵慰藉,迎合了大学生心理需求,让他们走出孤独、失落、焦虑的阴霾。因此,面对物质贫乏、精神空虚、家庭和就业压力、社会诱惑心理素质不好的大学生为逃避现实而接近宗教。
3、学校教育对转型期社会变革的不适应。社会变革所产生的文化多元化和价值观的多元化现象影响到校园,同时,由于学校教育趋向对短期效益化的追求,致使教师素质下降,从而影响到学校整体教育水平,学生整体素质也随之下滑。共产主义信仰教育虽然受到重视和强化,但思想政治教育存在针对性不强、教育形式古板单调、内容脱离实际等问题。思想政治教育脱离学生的思想实际和需要,缺乏亲和感,对社会上各种唯心主义的错误思潮缺乏有力的批判,不能很好地发挥引导学生建立牢固信仰的作用。
4、自身素质原因。高校学生的思维方式还不成熟,普遍存在片面化、绝对化、表象化等缺点,对宗教的本质还不可能有深刻地判断。目前的我国高校大学生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心理承受能力差,自我中心意识很强,固执己见、心理封闭,又缺乏足够的解决问题、应对挫折的能力,在信仰缺失以及感觉无所适从的情况下,他们很容易走向宗教所宣扬的那种超越精神、道德戒律和所践履的慈悲济世的生活方式,以寄托自己的精神理想。
5、宗教文化的魅力吸引。宗教历史悠久,有着一定的神话传说等作为依托,宗教文学作品及具有宗教色彩的建筑雕塑艺术对求知欲正强的大学生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宗教还会通过电影、光碟、动漫作品等现代化的传播手段,使很多学生在文化学习与欣赏的同时,受到宗教思想潜移默化的影响。
四、高校学生的宗教信仰对策
1、必须让学生清楚把握宗教的本质。宗教到底是什么?绝大多数学生并不清楚。任何宗教都是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的产物。宗教的一切属性和本质都是人类把自己的属性和本质异化的结果,不是上帝创造了人,而是人按照自己的形象创造了上帝。加强宗教文化及热点问题的探讨、研究,引导学生批判地吸取宗教中的文化精华。宗教中相当一部分道德规范与世间的伦理要求相容,使得宗教具有一种“感化”力量。因此,需要学校尝试开设宗教学类课程,介绍一般性的宗教常识, 既满足大学生对宗教文化的浓厚兴趣,又让大学生了解宗教的历史、现状和发展趋势,把握宗教的实质和社会作用。这样,才可能使他们理性地分析和解决问题, 自觉地防止和抵御宗教观念以及各种有神论的侵蚀。
2、加强校园主导文化价值建设。高校应当组织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把所有大学生纳入相应的组织当中,满足他们的兴趣需要,激发他们对学业、事业的追求,使得他们的情感有所依托,生活学习有所帮助,人际关系良好,从根本上消除他们加入教会,寻求教会帮助的动机和需要。
3、充分发挥学校教育功能,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和法律意识教育。高校应该进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通过心理测试、心理咨询、建立心理档案等手段,开展心理健康讲座、组织爱心座谈会、学习促进会、特困生帮扶等活动,有针对性地帮助大学生融入集体生活当中。帮助他们树立生活的信心,塑造健康心理和高尚的人格,增强心理调适能力和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
4、针对带有特殊目的性的高校宗教渗透问题,则需要通过加强对宗教渗透活动的监管和防控力度,加强宗教事务管理,引导大学生们到经过登记的宗教活动场所参加合法的宗教活动,另一方面,采取有效措施,制止和打击校园内外的各种非法宗教活动。明确要求不得在学校成立宗教团体或组织,依法规范外籍教师和留学生在华宗教活动,谨防大学校园内及周边成为境内外势力利用宗教向大学生渗透的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