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300快餐无限次_51pcmc品茶论坛,附近100元4小时服务热线,全国空降同城服务88元

您现在的位置: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湖南省委员会>文化园地

观梨园雅韵之感想

来源: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湖南省委员会  作者:益阳市人民政府副市长、民革益阳市委主委 黄东红  编辑:  2012-03-01 00:00:00

——中央社会主义学院第26期培训班社会考察材料
(2011年10月)

    在培训期间,中央社院组织赴四川考察,我有幸观看了原汁原味的蜀地文化——川剧。

    白天观赏蜀地风光,品尝川味火锅,夜晚以清茶相佐,欣赏地道的川剧,真是一道美妙无比的旅游大餐。

    来到张灯结彩的梨园雅韵门口,就听到热闹喜庆的奏乐声,心里有一股急切的心情,只想一睹为快??绻吒叩拿偶骱?,穿红色旗袍的迎宾小姐热情地把我们引进剧场。整个剧场装饰得温馨典雅,古色古香。全场座无虚席,观众中,有白花苍苍的花甲老戏迷,也有穿着很时尚的年轻人,还有几个白皮肤、蓝眼睛、黄头发的外国朋友。一个半小时的时间,仅十多个演员完成了川剧《梅花醉》,木偶戏,洞箫、二胡的器乐演奏《春江花月夜》、《百鸟朝鸣》,杂技皮金滚灯,投手皮影表演,《射雕》,京胡《夜深沉》,变衣、变脸等八个节目的表演。每个节目都体现了蜀地传统文化的精华,所有演员阵容整齐,台风严谨,节目丰富,演艺精湛,特别是具有四川美女形象的主持人身着白色绸缎旗袍,口齿伶俐,落落大方用中英文主持节目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首先开场的是川剧《梅花醉》,由五位演员扮演小生、旦角、末角、花脸、丑角五个角色。整个剧情情节细腻,结构紧凑,逻辑严谨,环环相扣。唱词文学素养很高,增加了戏“雅”的分量,唱腔既能够听懂,又比较优美,体现了巴蜀风情的休闲和浪漫。这些都让作为中国戏曲剧种之一的川剧焕发出深受老百姓喜爱的艺术魅力。所以有人说,到了四川不看戏等于没到四川。

    木偶戏“以物象人”的表演更是精美绝伦,令人叹为观止。除了艺人的精彩表演外,完美的偶人造型艺术和操作装备也是吸引观众的一个重要方面。演员手持的花木兰木偶非常精致、漂亮,木偶的关键部位系上十余条提线,木偶人表演各种舞蹈的身姿及武打技艺的水准,完全取决于演员的操作技巧,这是体现提线木偶表演水平高低的关键。
皮金滚灯真是个绝活。演员把点燃的油灯顶在头上,变着花样做各种各样的动作,甚至翻跟斗、从低矮的板凳下钻过去钻回来,再辅之诙谐幽默的故事情节,更体现了老百姓的真实生活。

    投手皮影表演由一个小姑娘站在白色幕布后面,一盏射灯照射过来,在幽旷、婉转的音乐中,双手十指灵动,将影像投射在幕布上,行云流水般变幻出各种人物形象和飞禽走兽。一会儿是满目沧桑的老人在抽闷烟喝闷酒;一会儿是一对恋人缠绵亲密;一会儿是一对小鸟伉俪共筑爱巢,生下小宝宝,小宝宝长大了振翅高飞;一会儿是扑朔迷离的双兔遇见贪婪凶残的恶狼;一会儿又是骏马奔腾,豪饮江边水;一会儿又是猫头鹰、小狗、小兔在休息玩耍。所有的形状活灵活现,看得几个外国朋友伸出大拇指,使劲地鼓掌。

    变衣、变脸这个节目是一出压台戏。变脸者就站在观众面前一步之遥的地方,瞬间变出各种各样的脸谱,使人目不暇接,惊叹不已。观众尽管目不转睛,却仍然停留在方才那一幕的云里雾里,莫名其妙。相传变脸是古代人类面对凶猛的野兽,为了生存把自己脸部用不同的方式勾画出不同形象,以吓唬入侵的野兽。川剧把变脸搬上舞台,用绝妙的技巧使它成为一门独特的艺术,是历代川剧艺人共同创造并传承下来的艺术瑰宝,用于揭示剧中人物的内心及思想感情的变化,把不可见、不可感的抽象的情绪和心理状态变成可见、可感的具体形象——脸谱。据查变脸的手法大体上分为四种:扯脸、抹脸、吹脸和运气变脸。扯脸是比较复杂的一种变脸方法,它事前将脸谱画在一张一张的绸子上,剪好,每张脸谱上都系一把丝线,再一张一张地贴在脸上。丝线则系在衣服的某一个顺手而又不引人注目的地方(如腰带之类)。随着剧情的进展,在舞蹈动作的掩护下,一张一张地将它扯下来。扯脸有一定的难度,一是粘脸谱的黏合剂不宜太多,以免表演时扯不下来,或者一次把所有的脸谱都扯下来;二是动作要干净利落,假动作要巧妙,能掩人眼目。抹脸是将化妆油彩涂在脸的某一特定部位上,表演时用手往脸上一抹,便可变成另外一种脸色。如果要全部变,则油彩涂于额上或眉毛上,如果只变下半部脸,则油彩可涂在脸或鼻子上,如果只需变某一个局部,则油彩只涂要变的位置即可。吹脸只适合于粉沫状的化妆品,如金粉。运气变脸则是运用气功使脸由红变白,再由白转青。

    看完这些节目,我想到了刚刚闭幕的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胡锦涛总书记在会上提出了以什么样的视角认识文化、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文化、以什么样的思路发展文化等一系列事关我国当代和未来文化发展的重大命题,发出了进一步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的动员令。我想,把类似梨园雅韵这样的小剧场小舞台打造成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和平台,打造成演出市场的排头兵,与旅游业联手共同引领文化演出产业的发展,是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一项有效措施。

    促进小剧场小舞台的发展要提高人们对其发展优势和发展潜力的认识。小剧场和小舞台规模小、成本少,因而票价低,必然吸引较高的上座率,令其在大众文化消费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过去,一些剧团眼睛始终盯着大城市、大剧场,以及全国、省级的会演、调演,期望得大奖,在戏曲表现形式上也追求大舞台、大布景、大投入,追求意识流。这样的戏曲演出,普通群众消费不起,也很难接受。放弃了普通观众,在一定程度上也就放弃了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小剧场、小舞台很多节目的选材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老百姓,讲述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故事,老百姓看得懂、还能参与表演。特别是演员深入老百姓,深入基层,深入农村,使演员的戏曲表演更富趣味性、生动性、观赏性。很多好的作品是生活与时代的馈赠,是汗水与智慧的升华,当艺术真诚俯身在时代和生活的土壤中,敏锐思考,激情勃发,才能唱出时代与民众的大风歌,开出绚丽、芳香的花朵。演员在与群众的互动中,就会在真诚的感动中激发起创造的灵感,树立起献身艺术的信心和决心。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城市小剧场、农村小舞台愈多,则群众参与积极性愈高,其自觉性、能动性愈强,群众精神文化活动愈丰富,城乡文化也就愈繁荣。

    促进小剧场小舞台的发展要提高节目内容的艺术品位。小剧场小舞台的繁荣发展,体现了党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艺方针。在长期以国有院团演出为主的演出市场,出现了一大批民营小剧场和演出机构,这是新时期演出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在迅速扩大演出市场的同时,小剧场小舞台必须努力提高作品的艺术质量。应充分发挥小剧场小舞台的优势,关注现实生活,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不断探索创新,鼓励不同题材、体裁、风格、流派的自由创作和竞争,形成丰富多彩的生动局面,创作出广大观众喜闻乐见而又能体现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优秀艺术作品。要让观众走进剧场和舞台就能切身感受到艺术的魅力,感受到“真、善、美”的艺术熏陶,力求做到以情感人,提升人的精神境界。要善于把深刻的思想与完美的艺术形式有机结合起来,在注重提升作品思想内涵的同时,不断探索、创新艺术表现方式,不断提高作品的表现力,满足观众的审美需求,增强对观众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努力做到思想性、艺术性和创新性的有机统一。

    促进小剧场小舞台的发展要坚持高尚的职业操守和正确的价值追求,更好地履行创作者的社会责任。文艺是塑造人们精神和灵魂的崇高事业。从事小剧场小舞台文艺创作,首先要具备高尚的职业精神和良好的艺术品格;要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严肃认真地考虑自己作品的社会效果;要提倡文以载道、以文化人,坚持寓教于乐,坚守艺术理想,抵制低俗恶搞,用优秀的艺术作品引领人们追求崇高和美好的生活;要始终坚持正确的价值观和戏剧观,不为眼前名利所诱,不为当前浮躁所惑,立志创作能够立得住、留得下、传得开的艺术精品;要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生产导向,向人民群众学习,反映人民心声;要善于发现、积累,拓宽创作视野,要树立把握时代脉搏,弘扬时代精神,引领时代风尚的创作精神。

    促进小剧场小舞台的发展要积极开展文艺批评,发挥文艺评论和新闻媒体的引导、监督作用。小剧场小舞台的良性发展,离不开积极有效的文艺批评。针对小剧场小舞台创作演出的文艺评论,要实事求是,既要肯定成绩,又要指出问题。要防止“捧杀”和“棒杀”,为小剧场小舞台的健康发展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新闻媒体要加强对真正有艺术品位、有艺术质量、有创新精神的小剧场话剧的关注和宣传力度,主动向观众推广有文化价值和现实意义的小剧场话剧演出。要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作用,对思想内容不健康、艺术水准低下的剧目及时提出批评,不让其肆意炒作,误导观众。要大力宣传那些优秀的小剧场剧目,发挥这些作品的社会效益,让其在不断演出的过程中进一步扩大影响。
促进小剧场小舞台的发展要加强政府主管部门服务意识和管理意识。促进小剧场小舞台的健康发展,除了广大文艺工作者的努力外,还需要政府主管部门加强引导和管理。要善于发现和推介优秀小剧场话剧剧本,通过发挥优秀剧目的引领示范作用,创作一批小剧场话剧精品剧目,吸引大批观众尤其是青年观众走进剧场;要建立健全科学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机制,大力扶持民营艺术院团,积极鼓励探索创新,创造有利于优秀小剧场话剧作品脱颖而出的良好环境;要通过搭建各种形式的优秀剧目展示交流平台,树立典范,充分发挥导向和激励作用,带动和促进小剧场和小舞台的健康发展;要出台有关资金注入、人才培养,场地供应等重要的优惠政策和措施,确保小剧场小舞台发展的硬环境。

    文化的力量是无穷的,也是巨大的。繁荣文化离不开群众的支持、参与和创造,离不开为戏曲创作和演出市场注入新的活力,离不开为演员和观众提供相互吸引、共同提高的平台,更离不开政府的引导和规范。只有全社会共同努力,才能打造贴近群众的精神家园,让群众共享文化发展的成果。

>通讯员投稿<
主办单位(版权所有):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湖南省委员会 本站总点击量:9052991 湘ICP备18005144号
地址:湖南省长沙市岳麓区爱民路35号民主党派大院 邮编:410006 电话:0731-88882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