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为战死鬼 不做亡国奴——追记“断头将军”王超奎
王超奎,重庆武隆县庙垭乡人,生于1907年,1937年抗战爆发后,随陆军第20军出川抗战。由于作战勇敢,几年内从班长排长连长一直升到营长。941年12月,日寇第三次疯狂地向长沙大举进攻,20军133师398团在岳阳县傅家桥、相公岭一带与日军交火,展开了激烈的狙击战。3营营长王超奎率部坚守阵地,多次打退敌人的进攻,壮烈牺牲。
王超奎自杀殉国
为了搞清楚王超奎作战牺牲的情况,我们多次到新墙采访。潘小保是一个重要的知情者。潘小保,新墙镇马形村潘家屋场人,现年53岁。第三次湘北会战时,他的父亲潘振华与王营长打过交道,王营长牺牲后,护送过王营长的遗体到达后方。潘振华1945年参加国民党部队,1949年加入解放军,后参加抗美援朝。退役后,一直在家务农。潘小?;匾?,父亲在世时,经常谈起王营长。
潘小保问父亲,你为什么喜欢谈王营长。潘振华说,王营长是我见过的最好的营长。1941年王营长在马形山驻防,其战壕与潘家屋场仅隔30多米,战壕在马形山的西面,潘家屋场在马形山的东面。有一个姓邓的连长就住在潘振华的家里,脸上长了很多的麻子,老百姓背地里称他为麻子连长。王营长也经常到他家里来。有时候营部就在他家里开会。王营长个子矮小、单瘦,他治军极严,在士兵中很有威信。潘家屋场的老百姓也很喜欢这位营长。有一次,一个士兵拿了老百姓一块门板做工事,王营长知道后,将士兵狠狠训斥一顿,并亲自带士兵登门赔礼,照价赔偿了门板。在搭建掩体时,士兵在潘家屋场每砍一棵树,也要报告王营长批准。大战临近,王营长殚精竭力,没有休息好,身体虚弱。潘振华清楚地记得,有一次,团部送来几匹马,王营长抓住马鞍爬了几次都没有爬上去,最后还摔了一跤。
王营长在士兵面前表现非常坚强,临危不乱。但他的内心世界是非常丰富的。有一晚上,潘振华起来解溲,听见屋外边站立一人,在叹息,喃喃自语,好像是在说:“娘啊,永别了!”潘振华仔细一看,原来是王营长!大战前夕,王营长已经抱定了与敌死战之决心!
1941年,新墙相公岭,属于国民革命军第27集团军20军新墙河南岸防线范围,树草茂密,山地丘陵连绵不断。
1941年12月24日,第27集团军总司令杨森致重庆军令部的密电中称,“敌分8路先后突破新墙河”,“其中6路约5000人,与杨军夏师在清水坑、相公岭等附近之线激战中”,“敌后续部队不明”。这份密电发出的时候,是第三次长沙会战湘北前哨战正式打响的第二天。
密电中,“敌”即日11军第6、第40师团主力,其进攻模式依旧是海、陆、空、炮,全面协力。与之激战的“杨军夏师”,其中防守相公岭一部,就是王超奎营。王超奎营500官兵打退敌人多次进攻,陷入日寇增援部队的包围之中。12月24日,新墙河北岸的日寇增至万人,王超奎率领全营官兵与其他部队一起奋勇抵抗,打退了日军三、六两个师团的数次进攻,毙敌500余人。王超奎营长非常勇敢与顽强,一些战地回忆录,关于王超奎营还有详细描述,如“在相公岭以南的杉仙庙,1连133人,全部战死。潘许山(今国道12公里处)的掩体内,陈列有断肢残臂、血肉模糊、尸首不全的18具士兵尸体”,“其余400多个尸体便散在相公岭各个山头阵地”。
大概是12月,晚上九、十点钟,下大雨,日本人攻过来。邓连长拿起枪就上山,出门的时候他对潘振华的父亲喊,你要跑就跑,日本鬼子来了,你保得住你的命是好的,你保不了你儿子的命,你的儿子要跟我走。
邓连长带着潘振华跑到凼家山。山上工事都是用柴草做的,外面用树木围起来。挖的战壕有1米多高。那一晚不知怎么过来的。枪、炮、雨都没有停。
天亮后,我发现自己坐在一挺机枪上,邓连长在旁边上子弹,看见了,着急地叫,小鬼,小鬼,那个上面坐不得,日本鬼子看见,子弹会打死你的。
王营长当时指挥的阵地也在凼家山,他的任务是要守3天。打了两天一夜,一个营的人没剩多少了。到第三天下午,日本鬼子越来越多,从四周围上来。398团团长姓陈,好像是湘潭人,王营长跟他打电话,团长快调兵来支援我!陈团长是这么讲的,打得赢你就打,打不赢自己提脑袋来。
下午两点,据点已被完全炸塌燃烧,无力再守,王超奎下令向据点外突围。正在指挥作战的副营长杨羲臣得到传令兵送达的突围命令:“营长在外壕等你!”杨羲臣立即带领身边的士兵撤出,在外壕见到了王超奎。王超奎对副营长说:“你带领几个士兵在后面的高地掩护我,我在外壕掩护士兵撤退?!毖铘顺剂⒓创旒该勘蚝竺娓叩卦硕?,还没有到达高地,后面有士兵急急跑来报告,营长王超奎已经中弹阵亡了!
1941年12月25日,杨森以密电向重庆报告了王超奎的阵亡消息。 其电文中不断出现“十里纵横据点敌我混战,枪炮声及轰炸声,历历可闻,我伤亡惨重”,“与敌反复争夺,激战终日,雷雨交加,腥红满地”,“生死不明”、“情况不明”、“其电台一度发出呼号,以后即无消息”,“杨军与优势之敌浴血苦战,有冻馁死于阵地者,有全营共阵地俱亡者”这样的描述。
据潘振华回忆,王超奎阵亡后,遗体被部下抢出阵地。用一个帆布担架抬着,往133师指挥部驻地关王桥一带突围。潘振华也一直跟在后面。每过战壕,过沟,他就跑过去将营长的脑袋托起来。
133师副师长向廷瑞和133师副参谋长苏直方,在回忆录中称,“王超奎的遗体被抬至关王桥”。当时,133师师长夏炯听了士兵哭诉其阵亡经过,曾解下衣盖住其遗体,抚尸恸哭。
诀别家书重现重庆
1937年,也就是在奔赴淞沪会战战场前夕,王超奎往家乡寄了一封诀别信。2013年8月,重庆日报记者赴王超奎的家乡——鸭江镇庙垭乡和平一社采访?!⊙矍俺鱿值氖且欢暗湫偷拇ǘ窬?夹壁青瓦,却已半数坍塌。听到响动,旁边农舍走出一老者。
“你们是来看王超奎的老屋的吧!房子破是破了点,但是还在呢,我们都没有推倒它,有它在,大家还有个念想!”老人大声地说。王超奎的儿子、现年85岁的王孝桂老人,老人小心翼翼地拿出来父亲写给家人的诀别信?!?
在这封诀别信中,王超奎视自己为已死之人,以身许国之志跃然纸上。信中,他写道:
慈祖、母吁:
我从在贵州出发北上后,心中是很爽快的,并且身体很强健,精神很好。不觉一月半就达到上海了。经过贵州、湖南、乘火车由粤汉铁路到武汉。由汉口乘火车经过平汉铁路达到河南郑州???封)。再到徐州转陇海铁路。到安徽蚌埠。转津浦铁路到江苏的浦口南京。转京沪铁路到镇江、无锡、苏州、崑山、以(已)到上海。在这经过当中的事,所看见的,所遇着的,真是难言。在武汉,我看着日本的飞机将武汉的人民炸死数百,房屋毁坏一百多家。在河南、徐州轰炸,徐州的车房被炸毁。我部队还好无损坏。又在安徽蚌埠亦遇日机轰炸,部队亦无损失。将到南京时,日机来京夜间轰炸部队与都市均无损失。在无锡日机轰炸,以至于三天之久还未夕(息)火,在苏州以(已)被日机轰炸数次。沿途一带,真是耳不忍闻,目不忍视。我部队驻距上海十里处南翔乡间,十二、三日被日机轰炸,日夜不止,但防空装备得很完善,终无损失。昨日我部队以(已)加入火线。希望祖慈母二安人不以男为念。男是抱定宗旨,以身殉国,战死疆场为荣!请祖慈母保贵(护)身体为要,阁(阖)家庭人等不必思念我。好了我是你们无望的一个人了。今夜时间也不待了,请了!敬祝祖、母玉体均安!阁(阖)家庭人等亦好!
离别你的儿子,超奎敬禀外批,我们部队现在编为陆军第二十军,一百三十三师,三百九十九旅,七百九十八团,三营九连。(请勿回音)
王孝桂依稀记得,在他两三岁大的一天,父亲王超奎抱起他,亲了又亲,然后依依不舍将他放下,和家人一一道别。母亲挺了个大肚子追出门外,不一会儿,又哭着跑了回来。父亲参了军,几个月后,妹妹王孝梅出生。
从那以后,每当收到父亲的来信,就是全家最快乐的时候。父亲的来信都是寄给大伯,再转交给母亲的,有时信里还附有照片。每次母亲接过父亲的信件和照片,都小心翼翼地把它们放在一个专门的匣子里,等没人的时候,再拿出来细细翻看。父亲在信里曾说过要回家来看我们,但终究再也没有回来过?!蓖跣⒐鹉压厮?。父亲非常重视对我们的教育,他每次写信回来,都提到要我们好好学习?!碧崞鸶盖?王孝桂心情起伏难平。
他拿出另一封王超奎寄回来的信,上面,王超奎特意叮嘱大哥王詠琴,要多让家里的孩子读书。信中,王超奎言辞恳切地说——
大哥,我总觉得对于家庭中若有小孩子的话,该多送去读书比较好,若能设法多读书,这就是我们家发达的现象。一个家庭有没有钱是没有关系的,只看他一个家庭的人有没有作用,能不能做事的问题。能够有知识能够做事,这比较(比)有钱还好。
“有一天,大伯泪痕满面地将一封信交到母亲手里,告诉她,父亲已经战死沙场。母亲抱着信,放声恸哭,差点昏死过去。那年我14岁,也嚎啕大哭起来,我知道,父亲再也回不来了!”
很快,家里又收到一封来自前线的信,寄信者是王超奎部下、副营长杨羲臣。在信中,这位下属用诚恳的语言,讲述了营长英勇牺牲的经过。
信中说:“此次湘北会战,超奎兄与侄同守新墙,去岁十二月下旬敌开始攻击,全军伤亡惨重,超奎兄平素忠勇,不愧为革命军人。二十五日十时,率所部出击,不幸,身中敌机弹阵亡。尸运至岳阳所属向家洞埋葬。此次会战大捷,超奎兄须殉难而大捷成功,全奈(赖)超奎抱必死之信念。以一营兵力遅(迟)止敌一日,掩护我军部署方得大捷。现师长已报请抚恤委员会,请特抚恤以慰伯母及超奎在天之灵。伯母,人死有重于泰山,有轻于鸿毛,超奎之死?;と裆?领土完整,死有重于泰山……”
王孝桂将杨羲臣的信与父亲的诀别书一起,保存至今。8月11日,记者在王超奎之子王孝桂处看到,该信信封由韧性较强的牛皮纸制成,因年代久远,四角已经磨毛边,盖有邮戳的一角也破损缺失,已辨不出邮寄时间。信封上书有两行毛笔字——四川涪陵县鸭江乡邮局转交王詠琴啟(注:王詠琴为王超奎大哥)。
英雄倍受褒奖
据有关史料记载,抗战时期仅四川一省就有257万多人参军入伍,占同期全国实征壮丁人数的18.36%;64万余人伤亡,约为全国伤亡将士的1/5,王超奎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史料证实,杨森的二十七集团军由于得到王超奎营的拼死掩护,顺利完成了在长沙附近的战略反攻部署,致使日寇在汨罗河以南、捞刀河以北遭受重大失败,被迫撤离。中国军队赢得了第三次长沙会战(又称湘北会战)的胜利。
也因为此,国共两党高层都对王超奎的壮举给予了高度评价。据报道,宋庆龄、周恩来都曾在其殉国纪念册上题词,“的确有这样一本纪念册,上面有国共两党要人给父亲的题词?!蓖跣⒐鸹夯旱厮?“可惜的是,它早在文革时就被毁了!”
据曾当过小学教师的王孝桂回忆,纪念册上要人的题词有长长的一串,从教室的黑板前,可以拉到最后一排的墙壁处。至今,他还清楚地记得,宋庆龄在父亲的殉国纪念册上的题词是“碧血丹心”,周恩来是“气贯长虹”,冯玉祥是“马革裹尸”,于右任是“血洒疆场”。此外,蒋介石、林森、孙科、李宗仁、薛岳、杨森等数十人也有题词。全部题词经装裱折叠成册,盛装于特制的高等木盒内,盒面外刻着“王营长超奎殉国纪念册”十个正楷字。
这个木盒被王家当作宝贝一样珍藏下来,直到文革。
文革时期,王孝桂的妹夫因担心被扣上“反属”的帽子,在屋里点了一盆火,将殉国纪念册连同“荣哀状”、“抚恤证书”,以及许多相片付之一炬。因纪念册十分精致,妹夫怕烧不干净,还用火钳夹住册页,足足烧了十来分钟。
王孝桂的妻子汪世荣当年嫁给王孝桂时,得知王超奎的英雄事迹后,敬佩不已。文革一开始,她将王超奎的部分信件和相片用手帕和纸包起来,夹在影集里,压在卧室大衣柜的最底层。几封书信才得以保存至今。
王超奎英勇战死。后被追授陆军中校。
1942年4月19日的《纽约时报》刊载了一篇蒋宋美龄的全英文文章,标题是《第一夫人纵论东西》。文章这样写道:
过去三个月来,使中国人民感到不可思议的是,西洋军队面对日本的处处逼近不战而退,并将退缩的理由归因于敌人强大的实力。更让我们难以理解的是,西方各国毫无战备之意,甘愿忍受法西斯势力的不断挑衅。
开战5年以来,没有任何中国军队投降,却有大量的中国官兵在没有任何补给和生还的可能性下战斗至最后一刻。中国军人鄙视投降者,好几位中国指挥官在战败难以避免唯有投降才能保全一命的情况下,他们选择了以身殉国。
这种不屈不挠的精神,其表现的实例多得不可胜数。有一位王超奎少校率领部队在湖南省新墙河作战,敌人在数量方面占着压倒的优势。当他被敌军重重包围的时候,他与他的部下都战至牺牲生命为止。这样战至最后一弹,最后一人,在中国士兵看来是极其寻常的,算不得稀罕的事情。
重庆《中央日报》1942年4月24日第五版登载蒋宋美龄《如是我观——西洋人对中国的观念是否如此》,进一步证实1942年宋美龄在重庆发表的讲话里的确曾提到王超奎,“他与他的五百个部下,每一个人个个都战至最后牺牲生命为止”,“中国没有投降将军,只有断头将军,守长沙的王超奎营长就是这样的例子”。也正是如此,抗日英烈王超奎的英名传遍了海内外。
1942年初,当时的涪陵县政府在中山公园(现涪陵体委灯光球场)竖立了一块纪念碑,碑身为长方体,正面镌刻:王营长超奎殉国纪念碑,其余三面则刻有他的生平事迹。为了让后人不忘国家领土完整是抗日将士鲜血所换,岳阳县曾将王超奎的安葬地“相公岭”更名为“王公岭”,将岳阳县“新墙乡”更名为岳阳县“超奎乡”。
198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追认王超奎为“革命烈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