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年之后的随想——忆伯祖父蒋翊武
1
自古谓“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而近代中国,湖湘大地、沅澧之域亦不缺为国为民的的英雄豪杰。仅就辛亥革命而言,黄兴、宋教仁、蔡锷、蒋翊武、刘复基等,就涌现出了一大批顶天立地的民族英雄革命志士。他们用生命浓烈的激情,书写了一篇篇有血性、有担当的战斗檄文,是值得我们永远景仰怀念的的湖南人;同样,近些年来,也是在这片热土,众多的有识之士,以各种方式还原历史的本真,彰显英雄们的事功,倡导和弘扬革命精神,不为私己,不遗余力,让人强烈地感受到那种根植于民族之魂生生不息且向上向善的社会良知和人文精神。
2
由于历史的原因,家族中出了蒋翊武这样一位人物,直至“文革”结束之时,也没怎么听到家中长辈们提起过;100年里,各个不断变换着的社会主体阶层,对他似乎也没有稍许公允的评介与肯定,历史存在的史实一如他在世的低调、不争,几近湮没无闻。
书架上摆放着一个印有伯祖就义时画像的挂盘,我经?;嵯胂笞?,那个残阳如血的黄昏,思绪飘入他奋笔挥就的《遗书》、《绝命诗》里,……“各弟兄当安分求进步”、“对于家事,好为检束节用,男死瞑目矣”、“ 将来宗仁成人,当可教养成为大器也”……家长里短,儿女情长,事无巨细,娓娓道来。字里行间看不到丝毫的慌乱惊惧,只有早将生死置之度外的人才会有如此的淡定与从容;“……当年豪气今何在?如此江山怒不平,嗟我寂冤终无了,空留虏剑作寒鸣?!抖铣靖型砬铮性拗鞅对龀?!是谁支得江山???只有余哀逐水流?!?,以身许国,壮志未酬,忧国忧民,大爱无垠。诗文虽不及《与妻书》那般令世人称颂的文采,但其高风亮节舍生取义之志是毫无二致的,伯祖的《遗书》、《绝命诗》当为我们家族的“《与妻书》、《禀父书》”,千年以后,万年以后,永远留存!
3
2010年11月25日,汉口,原“湖北共进会”旧址,陪同叔叔漫征参加湘鄂两省辛亥志士后裔座谈会,头一次参加这类活动,除了荣幸地结识了像黄兴、熊炳坤、詹大悲、张难先等著名辛亥志士的后裔之外,让我深有感触的是湖北藉的辛亥志士后裔叶光明的几句话,他的大意是,从先辈们的讲述和阅读史籍中得知,辛亥革命前后湖北籍的革命党人对湖南籍的多有排挤和不公,他们后裔代表为此向我们湖南籍的后裔们表示歉意。不论历
史的真相如何,这样的胸襟无疑赢得了我们的尊敬。
之后的第二天,我们一行人参观了著名的辛亥革命纪念地“红楼”,大家纷纷在展馆的照片墙前与自己的先辈“合影”,当我站到伯祖的画像前留影时,大家都惊呼“好像!、太像了!”我认为,家族的基因因素所致的外表相像不足为奇,若能继承先辈们崇高的革命思想,追求忘我的精神境界、践行为国为民的道德情操。只有如此,才是值得人们称颂的。
4
2011年9月28日,长沙。参加湖南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系列活动。在民革湖南省委举行的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座谈会上,议程安排了先后有黄兴、宋教仁、蔡锷、蒋翊武等后裔代表的发言。在随后的午宴上,刘晓主委在敬酒时对我说:“你的发言讲得好,路部长特别提到你。”其实,我只是说出了作为后裔的一些真实思想和切实感受而已。
环顾我们家族,确实受伯祖革命思想的影响较大。我的爷爷(蒋翰平1895——1973,曾任澧城贫民协会主任,当选省首届烈军属模范。湖南省第二届人大代表),就是他在遗书中提到且寄予厚望的他的四弟,一生勤劳,正直严谨,其他后人,也都坚守着平凡而有尊严的生活。
5
人们都感叹人生短暂、人的精力有限,其实只要心中有目标,坚持下去,总归会有所成就有所意义,由此延伸生命历程的相对长度和广度。伯祖用他不到29岁的短暂生命作了一个经典而光辉的诠释;叔叔漫征,还不到15岁就参军,小学文化,一个偶然的机缘走进了辛亥革命史研究领域,三十多年过去,如今成了大家公认的蒋翊武研究专家。这两年有央视、凤凰卫视等媒体采访他,述说到历史事件的细节处,时间地点人物一一道来,如同亲历。刚开始发表的论文都是文白相间的文体,而现在的文体语汇与时俱进,快八十的人了,笔耕不辍,这项工作也成为了他生命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6
2012年9月4日,桂林,蒋公翊武就义处。出差途中,昨天到得很晚,今天早餐之后就要返回,只好利用清晨的一点时间,来此祭拜伯祖。距上次来已是二十年了,由于城市的改造,纪念碑等相关建筑物作了就近的搬迁。纪念地新址树木葱茏绿草如茵,临街的一面用通透式的铁栏杆隔开,外面的人行道刚好就是一个小小的花市,参观只能从临江的林间小道进去。这周围的环境虽然没有岳麓山墓地的庄严肃穆,却多了一份城区的清新洁净和与人的亲近。卖花的人告诉我,前不久的七月半(民间的鬼节),也有当地人来此献花祭拜;这几年的清明节,我也多有上岳麓山或澧县的兰江公园等地祭祖,同样看到有家乡人,有青年学生,在伯祖墓地或塑像前虔诚地献花扫墓?!懊糠旰秤劾?,亦可以享清水寒灯…”由此我想到的,是伯祖的人格魅力赢得了民众永久的怀念,他的英魂永远不会寂寞,他的墓碑奠基在他为之奋斗的人民心中,永垂不朽!